首页 > 历史 > 民国时刘五店人曾经移民马来西亚吉胆岛五条港

民国时刘五店人曾经移民马来西亚吉胆岛五条港

民国时期,国民党不断发动内战,派夫抓丁,百姓民不聊生,很多年轻人,为了逃避兵役,纷纷逃出国门,到国外谋生,地处翔安沿海的小伙子们,纷纷到马来西亚五条港打鱼谋生,刘五店来的小伙子们,看到五条港的海 边的环境,与故乡厦门市翔安区刘五店村十分相似,他们很高兴地选择在此地工作生活,繁衍生息。他们积极参与吉胆岛的建设,吉胆岛的建筑风格与厦门翔安刘五店无异,也许这是他们思念故乡的一种方式吧!

移居马来西亚五条港的渔民,都是勤劳的,他们先是受雇于他人打渔,赚点辛苦钱,他们非常节俭,他们要寄钱给故乡的亲人贴补家用,还要积蓄资金,用于自己购买船只,经过多年的积蓄,终于拥有自己的小船了。下海撒网捕鱼,养家糊口。小渔船是他们生产工具,更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从此他们更是风里来,雨里去,下海捕鱼、维修船只,修补渔网、卖鱼、凉晒鱼干,等等,等等。年复一年,辛勤劳作。为了追求家庭的幸福,五条港的渔民们,默默地付出了他们的血泪与汗水。

这些移居五条港的华侨们,虽身居外,但他们始终未忘故乡,他们乡音未改,一口流利纯正的闽南话,代代相传,让子女读华语,不忘故土。从故乡带走的民俗活动,历经近百年,依然始终不变,比如家族过新年祭拜活动,“炊糕炸枣”,包粽子,大鱼大肉,摆满一大桌,全家人均穿上喜庆服装,毕恭毕敬地焚香祭拜,燃放烟花爆竹,祀祷来年风调顺、合家平安!其乐融融。他们的宗族也经常举行联谊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加强了宗亲之间的联系与感情,起到互相帮助的作用,宗亲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甚至比故乡更纯粹。

旅居马来西亚五条港的翔安华侨们,依然保持着故乡的饮食习惯和待客之道。粗茶淡饭,番薯粥、白米饭、白糖馒头、红烧肉、猪排骨炖萝卜、自家捕获的鱼、虾,都是他们饭桌上的“常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华侨们,会按故乡的风俗,端出一大碗飘着故乡香味的“炒米粉”,这是他们最喜欢吃的食物,也是他们接待客人必备的佳肴,是对客人的尊重和礼遇,这也是故乡厦门翔安刘五店的待客之道。

近年来,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祖国日益繁荣兴旺,老百姓的生活不断提高,再也不需要华侨的接济了,真是可喜可贺。华侨们也因祖国的日益强大,他们在旅居国的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也纷纷踏上回国省亲的归途,寻根祭祖,共叙亲情。旅居五条港的刘五店华侨,他们的后代,有些人还在从事渔业生产,但也有很多人不再从事捕鱼生产,甚至离开五条港。但他们爱五条港的情怀,与热爱故乡刘五店的情怀,依然如故,永远萦绕在他们的心头,永远,永远!

2019.10.7钓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0977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