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探微五代时期饮茶文化:南北差异古而有之,茶风传承初显特征

探微五代时期饮茶文化:南北差异古而有之,茶风传承初显特征

茶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谈及饮茶文化的兴起,就不得不提被奉为“茶圣”的陆羽,随着晚唐时期茶叶经济的发展,陆羽的《茶经》受到众多文人政客的推崇,以致于当时出现了“茶叶兴于唐而盛于唐”的现象。

《茶经》

同时在晚唐时期,由于茶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动荡,促使政客们瞄准茶叶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开始对茶叶收税并试图实行榷茶。但茶叶经济并没有因为国家政策开始对其进行税制的干预而萎缩。相反由于茶叶所带来的巨额税收,使其在政治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统治者及其座下的官僚群体越来越热衷于对茶叶及其文化的宣传,在拥有“自下而上”牢固的饮茶群体后,茶文化开始“自上而下”地普及开来。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各个割据势力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区域内的茶叶资源,放宽政策,鼓励茶叶种植、生产和消费,以扩大财政收入和满足区域间的贸易需求,特别是与北方王朝的朝贡贸易。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由于战争不断和武人掌政,其经济文化明显落后南方各国,但军事实力却又凌驾于南方各独立国之上。由此五代十国时期南北经济文化呈现为“凤尾鸡头”的局面。

五代十国地图

由于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其经济文化特征也表现为“南强北弱”。这种明显的南北差异,造成了南北饮茶习俗、饮茶群体和文化交流上的不同,也形成了迥异的南北茶叶贸易方式。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茶叶贸易与饮茶群体

五代指的是继唐朝灭亡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相继的北方政权。北方是唐朝经济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文化在唐朝中后期开始兴盛繁荣,这种繁荣体现在作为商品的茶开始在北方各地流通,并被广泛接受和形成市民饮茶习俗。饮茶习俗在五代时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并在更加发达的茶叶商品经济下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西湖龙井之“待采春茶”

“南茶北销”的区域贸易需求

唐末社会动荡不安,虽然许多世家大族衣冠南渡,但很大一部分北方人还是选择了安土重迁,这使北方的人口不至于少得离谱,同时,保留了北方人饮茶的习俗。由于大唐王朝最终的倒闭,国家政权分崩离析,割据势力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南北方之间的贸易变得关卡重重。然而,这却没有阻碍商业的发展。相反,唐末五代开始,商人越来越受重视,其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许多世家大族在从政的同时也经商,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现象极为普遍,但这在最初却极为有力地推动了商业的迅猛发展。

《茶经》

北方气候寒冷,其疆域内产茶区域寥寥无几,且品质不好。这种人力无法改变的自然气候推动了南茶北销,南方各国纷纷以朝贡的方式臣服于北方,并通过朝贡贸易、官方贸易、民间贸易等形式,以茶叶、食盐、布匹、瓷器等优势资源换取马匹、牲畜、生铁等其他物资。南北两方的贸易其实是一种经济上的互补,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即便是在战争年代,区域间的民间贸易依然繁荣。

北方的茶叶来源

南方各个割据势力都曾向北方王朝朝贡过茶叶且数量极大。从表中可以看出,北方王朝的茶叶主要来自于盘踞湖湘一带的楚国,其次是割据两浙地区的吴越。其实五代时期南方各国通过官方和朝贡的方式贸易到北方的茶叶远远不止这些。

古代饮茶仪式

除了官方和朝贡贸易之外,还存在着生命力更加旺盛的民间贸易。民间贸易在五代时期的南北贸易以及区域贸易中最为活跃,它才是茶叶商品经济中的主角。茶叶商品化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南北各地的饮茶文化也趋向融合,表现为大众对饮茶的认同和热衷。

北方的饮茶群体

饮茶群体是饮茶习俗的载体,习俗的多样化表现为群体的多样化,群体的多样化是阶级造成的,而处于阶级顶端的统治者会对地域文化起到削弱或助涨的作用。北方先后的五个王朝大多是由草根武人建立起来的,茶叶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太多的讲究,这必然削弱北方社会整体对茶叶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而进一步将茶叶物质化、商品化。

在南茶北销的区域贸易热潮中,数额巨大的官、私茶叶涌入北方市场就是茶叶进一步商品化的有力证明。以武人为中心的统治集团排斥文化,甚至也不太热衷于喝茶,那么,到底是谁在消费茶叶呢?根据当时北方的社会结构,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群体:文人士族群体、普通老百姓、边疆游牧民族。

古代茶作图

文人士族群体

北方政权以武人为主导,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没有文人士族的参与,受唐朝茶叶文化的影响,文人士族有饮茶习惯是肯定的。那么文人士族的茶从哪里来呢?

  1. 购买
  2. 本身就是茶商
  3. 当权者的赏赐
  4. 朋友的赠与

由于北方政权“重武轻文”和“武人治国”的政治倾向,文人士族群体的饮茶不可能形成等同于唐朝的那种文化氛围,也不可能形成新的文化形态,饮茶对他们而言仅仅只是一种代表“文化礼仪”的生活习惯的延续。

普通老百姓

普通百姓对茶叶的嗜好,来自于唐朝茶文化的延续和商品经济的侵略。饮茶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个简单的行为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自我标榜,代表着有文化和有礼节,所以只要力所能及,饮茶便是调剂生活的一个元素。这个群体的茶叶来源主要是自己购买,除此之外也不排除亲朋好友之间的赠送等其他方式。

古人饮茶

边疆游牧民族

边疆游牧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茶叶中所富含的维生素等营养元素能弥补他们由于食物单一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状况,所以茶叶对他们而言就是日常饮食的组成部分,与风雅无关,但却形同米盐,非常重要,这直接导致了长久以来“茶马贸易”的盛行。

“以茶叶换取马匹”这一点对中原王朝而言往往带有极强的政治军事目的,战争始终是北方的主题,在冷兵器时代,增加马匹就是增强战斗力。所以,五代王朝都非常重视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茶马贸易,并且试图借助军事力量对此进行垄断。可以想见,中原王朝对茶叶的需求,以及所收受的大量贸易贡茶,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军事上的目的,茶马贸易才是贡茶的最主要去向。

茶马古道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饮茶群体与茶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划分为七个区域,即南唐、西蜀、吴越、楚国、荆南、南汉、闽国。这七大政权中杨吴和李唐、王蜀和孟蜀为前后继承关系,政治区域和经济文化政策一脉相承,为求区域的整体性将其视为同一概念处理。南方的七大行政区域都产茶,且以南唐和西蜀的商业经济文化最为发达,茶叶经济和文化也最为发达。

南方的饮茶群体

割据势力的独立和北方文化技术群体的南迁,极为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茶叶,作为一种兼具了农业作物、手工业品、商业价值和文化礼仪的多功能实体,横跨了士农工商等社会结构组织,成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交集。总的来说,南方各国的茶叶消费者可以划分为三个群体:统治者及上层官僚群体、文人士族群体、普通百姓。

统治者及上层官僚群体

虽然五代十国为乱世,但南方各国的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崇尚文学、附庸风雅、保境安民”的政治态度,在保持区域自治的基础上,对北方王朝表示臣服,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官方或民间的贸易活动。这个群体是高档茶的主要消费者,也是茶文化衍生的中心,其茶叶来源主要为“设置官方贡茶院专门制作”“税收对茶农的盘剥”。此外除了群体内的消费外,大宗贡茶主要用于跟北方王朝或周边少数民族进行朝贡或官方贸易,以换取战马等其他物资。

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

文人士族群体

自古文化都是自上而下才能广泛传播,统治者及上层官僚如此推崇茶叶,随之而下的普通文人和士族群体自然也不甘示弱。茶可清心,茶可养性,五代文人士族对唐朝文化的崇慕与追思形成了一种挽歌式的末世文风,饮茶作诗成了文人在乱世中的精神寄托,无论是南渡的文人士族还是当地的文人才子,都对饮茶情有独钟。

这一群体是茶文化的创作和繁衍中心,茶叶来源呈现为多样化:

  1. 统治者或上层官僚的赏赐
  2. 购买
  3. 本身就是茶商
  4. 友人的赠与
  5. 到寺院或道观蹭茶
  6. 开园植茶

普通百姓

茶山

“自给自足”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色,对于南方的普通百姓而言,茶叶是解渴和待客之物,仅仅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元素,并没有太多文化和精神上的负担。这个群体基数最大,社会分工最繁杂,其茶叶来源主要有这几个:

  • 购买
  • 种植
  • 自身经营茶叶
  • 亲朋好友的赠送

区域间的茶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个地方政权割据一方,虽然国与国之间少不了摩擦和征战,但是这种各自独立的分散集中式政权模式对于区域间的交流却有其独特的作用。文化的交流离不开文化的载体,那么茶文化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以怎样的形式获得传播和交流呢?

  • 以茶叶为载体的商品文化交流
  • 以诗歌文字为载体的茶文学交流
  • 以人为载体的饮茶习俗的传播交流

以茶叶为载体的商品文化交流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

五代十国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每个割据国家对商业都极为重视和支持,茶叶作为大宗商品在各个区域间流通,并形成了几个全国性的茶叶集散地,如江陵茶叶集散中心的形成[23]。在茶市中往往商贾云集,带来不同花色品种的茶叶,也带去不同品种花色的茶叶。由于商贾在其中起到的桥梁作用,使得更多人认识不同茶区的不同茶类,并且只要经济允许就可以买到想要的茶。这其中的茶叶商品文化包括:茶叶品类花色、茶叶的形状、茶叶的包装、茶叶的饮用方式和茶叶的功效等等。

以诗歌文字为载体的茶文学交流

俗话说“史家不幸诗家幸”,五代是末世之年,或归隐或游荡于各国间饱受国运凋零的文人士子常常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亲朋好友之间的赠诗交流更是频繁。虽然专门歌咏茶叶的诗篇较少,但涉茶诗却极为丰富,大体上都表现出一种清闲的生活状态和遁世情怀。其中贯休和齐己这两位诗僧交友遍布天下,所写涉茶诗最丰富,表现出不同地域文人间以茶会友、以文寄思的情怀。

齐己

以人为载体的饮茶习俗的传播交流

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从北方迁到南方的普通百姓。五代时期的人口迁徙往往不是一家一户的迁徙,而是一整个宗族、村落或街坊的迁徙。这种迁徙往往连带着原来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亲友关系、风俗习惯等一起迁移。

群迁的北人将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到了南方,也将固有的生活习俗带到了南方,并在接受与排斥中不断得到完善,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而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在反馈给南方茶区的人们时受到了欢迎,因为南方有培养这一习俗的沃土,在当地人与外来人口的交流融合中,这种习俗得到加强,于是又演化了新的饮茶习俗。

古人饮茶

南北方茶文化分歧的初显端倪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与北方茶叶发展的差异,在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政治经济上的不同。北方历经了五个王朝,也曾有过较有作为的统治者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和后周世宗柴荣当政期间,都是国力较强盛的时期。但重武轻文的北方政权在茶文化发展方面,终其五朝都没有什么建树,仅仅只是作为南方各国茶叶商品的倾销地而已。这跟其频繁的动乱、中上层文人的不得志等固然相关,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的分裂导致北方茶区的匮乏和名茶的缺失。拥有本国名茶能培养文人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精神层面的,潜移默化的,能在无意识中渗透到其文学创作中的。

相较而言,南方各国则具备了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发达的商品经济、具有政治经济实力的文人士族群体和频繁的区域文化交流等优势。同时,每个割据国家都有大面积的茶园和闻名全国的名茶珍品,如南唐的宜兴紫笋、西山白露,西蜀的蒙顶甘露、昌明玉液,吴越的顾渚紫笋、鸠坑团茶,楚国的衡山研膏、溪州含膏,荆南的江陵南木、松滋碧涧,闽国的方山露芽、柏岩茶,南汉的竹茶、西乡等。

晚唐饮茶文化

这种与北方截然不同的人文与自然条件优势,为南方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也助长了地方百姓的饮茶风气和中上层文士茶风的进一步形成,为北宋茶叶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唐代茶文化浅论》

《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

《五代茶叶生产与贸易》

《鉴诫录》

《旧五代史》

《资治通鉴》

《十国春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116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