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清朝统一全国后,为了扩大满族对于中原的影响力,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剃发、易服和满语。后来,这剃发和易服都成功了。不过,唯独这满语不但没有推行成功,反而还随着时间的流失被弱化了,因为就连满人自己也逐渐开始说中原话了。同样出台的命令,为何前两者就可以成功,后者就不行呢?
其实,剃发易服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这清朝对于剃发易服的惩罚力度较大,而且剃发易服需要的技术含量很低。清朝入关以前,中原地区的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清军入关以后,就颁布了“剃发令”,给出的惩罚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具体要求就是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十日之内必须换成满族的标准发型。
要不然就等着挨刀子吧!试想,发型和性命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呢?况且,只要有一个剃发的出现,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所以,这个没有操作难度的命令,就可以顺利执行了。而易服也是如此。首先,换服饰的难度并不大;其次,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吃喝远比穿着更重要,大家对于这个命令的执行意愿也比较高。因此,这两个命令就这么成功地推广了。
但是,满语就不一样了,满语之所以会推广失败,主要是因为清朝统治者自身的原因,以及老百姓身上的问题。从清朝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既然要以少数人去统治多数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到多数人中去。比如历史上汉化较为成功的北魏,北魏在实现大一统以后,就开始积极地推行汉化,不仅实现两族之间的联姻,而且北魏君主强行要求大臣在朝堂上说汉语,遵守汉族的礼教,在这样政策的推广下,北魏很快在中原地区立稳了脚跟。
而元朝的统治时间之所以那么短,就是因为元朝在进入中原以后,不仅没有放平心态积极和汉族实行大融合,反而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奴役汉人。因此,强大如元朝,在统治了中原不到一百年以后,就被明朝推翻了。有了这样的例子作比较,清朝进关以后,也是积极向汉人靠拢。因此,清政府不仅仅是广泛地招募汉人官员,而且日常用语也是越来越汉语化。
从清朝的政策就可以看出,朝廷虽然也颁布了推广满语的命令,但是力度远远没有剃发易服那么大,而且清朝统治者自己都开始说汉语了,底下又能有多少官员认真学满语呢?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没学会满语的原因就简单了,简化成一个字来说就是:难!比如换发型和换衣服,只要理发师和服装店的师傅们稍微学一学,满人的那一套东西还是很简单就可以学会的,但是满语就不一样了。
从语言角度来说,满语对汉人来说本就是一种新语言。就拿现在的英语来说,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都这么广了,但是全国范围内又有多少人能把英语日常化呢?更不要说,在文化普及远不如现在的清朝了。对于老百姓来说,一没语言氛围,二没大量的满语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满语又怎么会像剃发易服那般成功推广呢?毕竟学习一门新语言,不仅需要学习者的努力学习,也需要教育者的耐心指导,而这些要求在清朝时候都没有得到满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16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