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边加关注,综艺内容不停更~
昨天,韩庚将于本月31号在新西兰举行婚礼的消息引爆热搜。
除了收获一大波祝福以外,也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韩庚曾是很多人的少女时代。
在这之前,大规模的韩流偶像还没成气候。
在这之后,他所在的super junior成为迄今为止在中国活动最成功的偶像团体。
网络尚不发达的2005年底,戴着面具跳舞的韩庚,火回中国,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
他担得起那个时代的顶流。
而戴面具打歌,说起来更心酸。
2001年底,韩庚参加了SM公司在北京的选秀,以为没结果的他投入了毕业作品的排练中。
2002年夏天,他收到了上海消防文工团递过来的橄榄枝,去部队做一名文艺工作者,月工资 4000块钱,并分配一套房子。
他很心动。
家里的经济条件确实非常不好,妈妈也建议他选择这份工作。
但SM公司打电话过来,要跟他签合约。
才18岁的韩庚,年轻气盛,冲劲十足,想出去闯一闯。
2003年,他和另外两个被选上的中国男孩一起,去往韩国,成为练习生。
严苛的训练和残酷的淘汰机制,很快,一起来的小伙伴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异国他乡语言不同,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他给了自己三年的时间,闯不出名堂就回国考大学或者当舞蹈老师。
2005年底,在三年期限即将触底的时候,他成为新组合super junior的一员,准备出道了。
但当时的韩国,正是大力推行文化兴国战略的时候,演艺政策上对外国人十分不友好。
因此,刚出道的韩庚,迎来了第一个打击。
韩国规定,外国人在韩国只能上三个电视台。
他一下子少了很多露脸的机会。
而更糟糕的是,他在结束M-net电视台活动后,被韩国入境管理处通知,不能再出现在活动中。
这对一个靠靠跑通告打歌的新偶像成员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这意味着他三年的努力将会化为乌有。
他在回宿舍的车上大哭了一场,然后跟经纪人说:
有面具吗?我可以带面具上。
听起来悲壮且心酸。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半年。
但偶像市场更残酷。
面临处罚的SM公司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2006年年初,出道两个多月的韩庚,终于被公司放了10天的家。
来韩国近三年,他从未回国。
公司请了一家小电视台来跟拍他的回乡之旅,韩庚开心雀跃,终于要回去见父母,他忍不住满脸的笑意。
但这次的回乡之旅,说白了,也算是一次人气测验之旅。
在韩国市场遭受打击的韩庚,如果在中国市场也没有人气的话,很有可能成为SM公司的弃子。
但命运还是眷顾韩庚的,从他走进北京机场开始,大批的粉丝前来接机。
他真的红了。
坐在后座的经纪人,笑的很激动。
韩庚模式,后来被SM复制,来中国举办舞蹈选秀,然后前往韩国成为练习生。
宋茜、张艺兴、黄子韬基本上都是队内的舞蹈、技能担当。
当然,从此之后,来中国挑选练习生,也成为SM的固定流程。
等到EXO出道时,队内中国成员已经扩展到4个了。
韩庚于这些后来的流量们来说,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趟路的人。
没有韩庚,不知道这些偶像们何时能进入韩国市场,也不知道中国的流量版图会是怎样的景象?
而回看韩庚的中国行视频,更心酸。
行程排满,跟爸爸见面都是爸爸找过来的,根本聊不了几句。
除了签名就是采访,趁弄妆发的时间睡觉。
而回国前,super junior成员们嘱托他,要带礼物。
朋友带他去了百货商场,进去没多久,韩庚就出来了,太贵了!
而刚出道的韩庚,兜里根本没钱。
现在看来不可思议!
流量们回国接综艺都是2000万左右起跳的价格,仅仅六年前,韩庚连百货商场都逛不起。
请记住,他此刻已经红了。
于是,他去了小商品批发市场。
一件传统服饰80块,贵了。
一双鞋老板开价280,他扭头就走,跟化妆师说最多80。
礼物选来选去没搞定,之所以逛了老半天,就是因为兜里没钱。
最后选了一个25块钱的项链,买了12条,带回韩国做礼物。
非常窘迫。
而这种窘迫局面,跟他签的苛刻合约,脱不了干系。
除去一堆罚款、无自主权利的条件,韩庚赚到的钱要跟跟SM公司按1:9分成。
而在韩国跑通告,确实也不挣钱。
被吸血公司一盘剥,显而易见根本见不到什么钱。
2009年,韩庚跟公司协商个人发展未果,选择解约。
由于他跟SM签订的合约太过苛刻,韩国法律无法支持SM,他成功解约,回国。
而他和金在中的解约事件,促使SM修改了部分苛刻的条约,后来的成员,不论韩国本土或者外国人,利润分成比之韩庚的1成是要高的。
十年过去,老少年super junior在2019年下半年又一次合体,出歌打榜,在各个综艺里活跃,大多数人都发展得不错。
而韩庚,也一心一意地做演员,马上要成为演员卢靖姗的新郎。
当时举着牌子喊“韩庚,我们永远支持你“的少女心,可能已经交给了新的面孔。
时光流逝,过去的就真的过去了。
如果伴郎真的是金希澈,那庚澈又一次合体引发的追忆,仍然是旧时光里的美人。
幸好,韩庚跟队友们的旧时光,有过许多美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76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