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北宋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它曾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这一点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便可窥探一些。但是,我们对他的另一印象便是“积贫积弱”。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便是“三冗”问题的存在。“三冗”问题指的是“冗官”、“冗兵”、“冗费”,前两者的现象导致了后面的结果。然而在北宋经济这么繁荣的情况下,又是如何产生了“冗官”、“冗兵”、“冗费”这一系列现象的?
一、“冗兵”产生的原因
“冗兵”这一现象也不是特指北宋时期才拥有,其实在各朝各代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冗兵”这一现象。但是他们都没有像北宋时期那样严重,并且最后间接导致灭国的局面。说起“冗兵”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分析。
二、从内部谈“冗兵”产生的原因
首先要谈论到的便是宋朝的军事制度,也就是内部原因。宋朝与前朝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赋重役轻”并且采取了“募兵制”,据史料记载宋朝军队的主要来源是“或募士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吏给役”四种途径。由此可见当时的百姓想要进入军队是极其容易的,且途径很多,这也就是我们说的门槛低,其次赵匡胤曾说:“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并实时了招募难民从军的制度。因为他们心里清楚难民数量如果过多就会形成一股反叛势力或者成为山贼强盗,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对国家治理不利,然而招募难民不但可以彰显自己的仁义道德,又可以把这种势力抹杀在摇篮中,还可以增强军力,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宋代为了防止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各级官员的权力,实行了一职多官。同时由于宋代当时大兴科举、采用恩萌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行政效率较为低下,官僚机构庞大且臃肿,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而臃肿是溃烂的开始,当时宋朝官场十分腐败,效率很低,导致大量募兵、养兵,却忽视了军队的训练及将领的选拔,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大多临阵多败,而军队将领频繁的调动,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形成积弱的局面,导致冗兵。冗官、冗兵造成费用大增,辽和西夏以及后期的金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另外就是宋朝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因此,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和地方官员的亲信手上,而当时的农民不但没有土地播种还要缴纳税务。于是他们只能接受地主阶级的不平等剥削,租地主家的土地来播种。于是就导致了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穷的局面。
虽然可以租地主家的土地播种,但是过重的税务,以及地主的欺压,使得百姓不能温饱过日,所以这个时期难民的数量大大增多。并且在宋仁宗时期又降低了对难民的要求,说到:“有愿隶军而不中者,听隶下军。”这就更加加大了难民从军的数量,而当时为何要颁布如此制度,征收如此之多的士兵,这就和宋朝当时的政治局面有关,也是所谓的内部因素。
三、从外部谈“冗兵”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为了在对外作战时,不吃兵力的亏,我们都知道宋朝与西夏作战,宋朝在地理位置方面吃了很大的亏,因为宋朝对夏沿边的四路兵力因地理因素,十分分散,不能做到互相支援,虽然宋朝兵力总数庞大,但是却不能汇集与一路,所以在于西夏作战时常常处于下风。
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大量征兵,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宋朝的每一只军队,即使在人数上没有压倒式的优势,也要旗鼓相当。另外就是宋神宗元年间,宋军在攻打西夏的战争中常处于劣势,宋朝军队常常是“狼狈而归,卒疲食亡,失亡甚多”,为了弥补亏损,就需要大量的士兵去填充。
其次是因为,宋朝士兵都是中原人士,往往都是在家务农,不像游牧民族常年在马背上行走,体格健壮,并且在力量上往往也悬殊较大,所以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在面对对手时,我们往往会采取同等数量的三倍左右兵力去作战,而为了保证能够”以三抵一“并且为了在接连的失败任然有兵可用,自然就会大量征兵。
除了对外作战需要兵力,驻防边城亦需要大量兵力,宋朝建址有一弊端便是没有地理上的优势,即天险。当时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都城于开封,就国防来说,开封就是漏露在黄河边上的平地,没有洛阳和西安好守,所以为了防止他人入侵,就需要大量的士兵驻守边疆,以防止游牧民族的骑兵突然来袭。当然在军事上面的确需要大量的兵力来增强国力,但是物极必反,大量招兵,虽然在数量上大大的增多,但是质量却不行,给宋国带来了极其大的危害。
四、“冗兵”的局面给宋朝带来的危害
造成“冗兵”的局面,除了上面的募兵制外,还和当时宋朝士兵服役期限有关,《国史大纲》中记载“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禀之终身,实际既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从这里我们便可看出,北宋服役实行终身制,而士兵真正能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也就十几年而已,其余时间都靠国家养着,这种制度造成北宋士兵易招难退的局面,导致军队数量只增不减,而这一群老弱士兵,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战斗力低下。
就是一群无用之兵,其次就是募难民的制度,虽然解决了兵力问题,但是难民大多素质低下,也并无什么战斗力,难以听从指挥,而大量的招募士兵,必然需要国家的财力作支撑,“一岁总计天下之人,不过缗钱六千万,而养兵之费约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由此可见养兵是极其花费财力的。大量招募军队规模增大,就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为了让财务支出跟的上军队扩展的速度,就得增强税收,使得苛捐杂税的现象更为严重,难民也就越来越多,如此循环,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造成了“冗费”的现象。
五、这种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虽然北宋“冗兵”现象,给宋朝带来了极其大的灾害,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的积极方面,它的确扩大了军队的规模,相较于之前,对外形成一种震慑的力量;将大量的难民纳入军队,减少了人口的流动性,有利于社会安定,便于国家统治。
但是,宋朝的冗兵制度也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和消极方面。首先就其军队的组成来说,军队是由大量的难民以及务农的农民组成的,相较于专业的士兵来说,专业性、纪律性等方面有着十分大的差异,不易于管理者管理,也就是我们说的质量不过硬,只是空有个数量而已。
其次,军队招收大量士兵,管理松散,士兵中军心不齐,而赵匡胤实行“杯酒释兵权”的管理方法,并不重视士兵的成长,这些士兵缺乏统一的有权威的将领,便时常会出现士兵叛逃的情况,再加之在上面提到的压迫与剥削的情况,军队内部的稳定就更加难以维持。军官欺压和奴役士兵,克扣军饷,是常有的事,而士兵为了生计,就不得不兼营他业,这就会导致士兵的战斗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再次,统治者将最精锐的士兵组成禁军,驻守在皇宫别院,导致边关没有相应的作战能力,使得在与外族的对抗中处于劣势。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军队、组织的规模过大。宋朝就好像是一颗年老的树,看着体型很庞大,枝叶繁茂,实则早以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只是在维持着表面的“强大”而已。在这里再一次证明,数量庞大并没有什么用,可能庞大的数量让你看起来强壮,但是想要真正的强大还是得依靠过硬的质量。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在北宋时期,如果当时的军队注重的是军队内部的修炼,让每一个加入军队的士兵都得到足够的锻炼,提升军队作战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增加数量,企图以数量碾压帝国,那么便不会产生“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最后导致国家灭忙。就像我们当今社会,都过于讲究速度,对事、对人、对物,都不在讲究质量,常常都是形式大于意义,物质大于精神。使所有东西都极其容易过期。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都忘记了质量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2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