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你知道明清产生了哪些职官名称?

你知道明清产生了哪些职官名称?

内阁

内阁是明清时期的最高官署。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为加强皇权,以谋反罪杀宰相胡惟庸,从此废宰相一职并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设宰相。这样全国政务全都汇集到皇帝这里。朱元璋行伍出身,精力充沛,后来又仿宋制设置了一些殿阁大学士作为自己的顾问,还勉强能够应付。到永乐皇帝,因经常外出征伐,对于政务他便有些顾不过来,于是正式建立内阁,以大学士充任阁员,参与机务。内阁刚开始并无实权,但自仁宗起。明朝皇帝们都只是成长于神宫的娇贵皇子,不具备一个人掌控全国政务的精力和耐性,内阁权力渐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已经相当于宰相府。尤其到万历年间,由于万历幼年登基,政务完全由内阁处理,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权利甚至已经超越了以前的宰相。明朝晚期,宦官权力上升,内阁权力开始下降。崇祯时,内阁权力被虚化,明内阁制度名存实亡。

清代刚开始沿用明朝内阁制度,以满,汉同比例的方式设置内阁大学士,行使相权。但因清帝基本都比较勤政,内阁差不多只是个执行机构,权力远不如明朝内阁大。到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内阁基本上成了一个类似于秘书处的文书机构。但在清代,内阁一直都是名义上最高官署。



大学士

大学士是古代官职,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曾先后置弘文馆,昭文馆大学士,集贤院大学士。唐代的大学士一般由宰相兼领,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宋代也曾仿唐制,搞过一些大学士称号,同样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明代时朱元璋怕宰相夺权,不设宰相,但自己政务又忙不过来,开始置一些翰林学士到武英殿,华盖殿,文渊阁,东阁中参于政务,称作殿阁大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大学士官阶很低,仅为五品官职,也没什么职权,只是皇帝顾问而已。仁宗以后,大学士往往兼有尚书,侍郎等重职,握有实权,地位尊崇,称为辅臣,内阁首辅称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朝名相张居正就是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行驶相权。清代沿用内阁制,置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化殿,体仁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为正一品,设满,汉头目各一人,相当于宰相;又置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满,汉各一名,相当于副宰相。汉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职,我们所熟知的和珅,纪晓岚,刘墉均曾担任内阁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之职。雍正时设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最高政务决策中心,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另外,明清时的大学士也习称中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1967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