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晚清的一大重臣,甚至被一些西方人誉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是德国当时的首相,也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能够与这样的人相提并列,就足以看出李鸿章的声望以及厉害之处。
据说在与俾斯麦会面的过程中,李鸿章还对自己镇压太平天国的功绩感到十分骄傲,结果却被俾斯麦回怼说:我们以欺负外族为荣,而以欺负同胞为耻。
俾斯麦言下之意,就是指李鸿章的这份功绩非但不值得吹嘘,反而应该令其羞愧,因为他镇压以及杀害的太平天国军民,都是同胞,而非外族。俾斯麦的话,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在当时的中国,却没有同胞的概念,只有顺民与反贼之分,太平天国是造反,李鸿章作为大清臣子,镇压乃至屠杀他们都是理所当然。
不过有一场针对太平军的屠杀,即便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也是值得商榷的,那就是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这件事发生在清军攻克太平军占据的苏州之后,李鸿章担心已经投降的太平军仍然有反心,随时可能叛变,于是就设下“鸿门宴”,将投降的太平军八大将领全部杀掉,并屠杀了其余投降的兵将两万多人。
杀掉投降的敌人,这是很难说得过去的,至少说明了李鸿章不守信用。毕竟在此之前,李鸿章是打了包票,保证不杀这些人的,否则对方又怎肯乖乖投降呢?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不可能不重信用,可他为什么还非得杀掉这些人呢?
八大将领投降,乃是戈登从中促成,并非李鸿章主导
当时围攻苏州的,除李鸿章的淮军之外,还有英国人戈登率领的胜利军。就在苏州久攻不下之时,戈登派出去的细作打探出以郜永宽为首的八大将领,与主将谭绍光不和,而且这些人都有投降之意。为了尽快攻下苏州,并尽量减少己方的伤亡,戈登就派人与郜永宽等人联络,开始了相关的谈判。
最后是戈登从中担保,表示一定会给投降的太平军一个好的结局,郜永宽等人则负责杀掉谭绍光及其亲随,并开城纳降。这笔交易,自然是要经过李鸿章首肯的,虽然李鸿章对郜永宽等人信不过,可是眼下也只有同意,才能迅速攻下苏州,否则就不知道要打多久了。
正因如此,太平军投降之后,李鸿章一直怀有疑虑,这才促成了后来的杀降事件。倘若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李鸿章主导的,那他对郜永宽等人的信任就会更加一等,情况肯定就不一样了。
太平军投降却不剃发,显得诚意不足
心中一直存在的疑虑,是李鸿章最终下定决心杀降的根本原因,但这件事,也需要由导火索来触发,那就是他在进城的时候,发现太平军居然还没有剃发。这事情可就严重了,要知道,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剃发这件事,不知杀了多少人,在清廷眼里,不剃发就表示不臣服,甚至就是造反。站在清廷这边的李鸿章,自然也会秉持这种想法。
太平军有诈降前科,李鸿章不敢大意
事实上,李鸿章决定杀降,还与一件事有关,那就是他的弟弟李鹤章在太仓受降时,原本投降的太平军突然反叛,导致李鹤章差点送了性命。这件事就发生在几个月之间,李鸿章肯定对此还有阴影,眼下又见到类似的场面,他自然就会把事情往坏了想了。
总之,李鸿章苏州杀降,站在后世角度来看,确实是他多疑了。可战争不是儿戏,如果他不这么狠毒,恐怕一个不小心,就会重蹈弟弟李鹤章的覆辙。此事要怪,就只能怪双方信息交流不足,以至于没有充分的互信,李鸿章固有责任,却也并非全责。、
参考资料:
《燃烧的黄龙旗》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8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