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南宋立国百余年生存之道:内部制度政策保底线,外部战略部署得当

南宋立国百余年生存之道:内部制度政策保底线,外部战略部署得当

也许有人不禁反问: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但立国长达了一百五十余年,尤其在蒙古骑兵无敌亚欧的形势下,抗御南侵竟达四十五年,这又当做如何解释呢?



确实,倘若没有蒙元强有力的最后一击,凭借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权也许还能僵而不死地苟延下去。就政权维持而论,南宋王朝应该说不无其成功之处。若论个中原因,必须从多方面作综合性思考,而不应仅仅限囿在政权模式与政治文化的框架内。

首先,南宋政权藉以立国的江南地区,在完成经济中心南移后,物产丰盛,经济繁荣,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发达富庶的地区,足以为境内生齿日繁的百姓提供必要的衣食保障。南宋固然绝非有些“宋粉”讴歌的那样,是所谓“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但唐宋之际社会变迁促成了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有研究指出,南宋佃农在法律上与经济上的地位一般是提高的,若无重大的天灾人祸,一般农民至少能够维持必要的生存条件。


其次,较之北宋,南宋政权加于民众的负担向来被苛议为重税,尤以南渡初期为筹措军费而征收经总制钱等附加税最为扰民。在宋金战争状态下,这种重税政策自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充足的税收才是南宋政权赖以立足的根本保障。然而关键在于,整个南宋,农业上的两税,征上的专利税,商业上的商税,总体上仍在土地所有者、工商经营者可以承受的弹性限度内,即便经总制钱等附加税,随着和平实现与经济恢复,抗议苛重的呼吁也渐趋消减。这都说明,绍兴体制确立以后,南宋农民的纳税负担,始终再一个可以承担的底线之上。

再次,南宋时期家族制度与乡村社会正经历着唐宋变迁后的重组与调整,许多士大夫或失望于朝政,或困顿于仕进,主动或被迫以乡绅身份下沉民间,以组织义役,创设社仓,建立义庄等形式,投身于宗族与社区的公益慈善事业,致力于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成为南宋乡村社会中疏离国家政权的另一种协调力量。


这种协调的力量在维持农村经济的稳定,对冲突的力量发生了平衡的作用,使农村的不安不至于扩大,甚或消于无形,有效加强了南宋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最后,南宋尽管政治文化上急逆转,政治生态也严重恶化,但这种变化对士大夫官僚与精英来说感受最为直接而敏感,这是缘于他们最高层次的政治追求明显受阻;下层民众却与之却较少休戚关系,衣食温饱的生存权对他们来说才是置于首位的。自宋光宗以降,虽有庸之主,却无暴虐之君。与晚明相比,基层史治也未污浊到全面失控的程度,下层民众也少有揭竿而起的。


综观南宋绍兴体制确立后,南宋群体性事件规模不大,也再未有过南渡之初钟相杨么那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事。在传统王朝的农业社会里,乡村的安定构成了社会的安定,农民的稳定确保了国家的稳定,这些正是南宋政权能够长期立国的深广基础。

至于说到南宋与蒙元的抗衡,可从双方来考察。

从南宋方面说,首先,南宋政权凭借着当时中国境内最强盛的经济基地,其综合国力不仅支撑起与金朝的长久对峙,也足以支持与蒙元抗争的军事开支。

其次,尽管蒙元主动进攻南宋早在宋军端平入洛的1234年,其后双方即使终处于交战状态,南宋原先抗金防线迅即转为抗蒙前沿。但蒙古主力随即再次转入西征,与此同时,南宋政权也充分利用蒙古军不可能速决速胜的大势与间歇,改变了此前与金一昧求和的总政策,在战略上立足于防御,确定以两淮为前卫地区、以荆襄为联卫地区、以川蜀为边卫地区,全面强化了三大战区的总体防御战略。


再次,南宋军队充分发挥火药武器的先发优势(这一优势直到宋蒙战争晚期才双方扯平)与战船水军的战术特长(这一特长也迟至襄樊之战时,忽必烈采用降将刘整之策,训练蒙古水军,才在其后战役中扼制了南宋的水战优势),兼之在地理环境上占据山水交错的地利之便,两淮战区河湖纵横,荆襄战区山峦交错,川蜀战区易守难攻,都不是蒙古骑兵能够从横驰骋、攻无不克的。同时在战术上立足于加固城防、联络声气,其中尤以钓鱼城为代表的山城防御体系堪称战争史上的范例。


最后,在与金蒙长期抗衡的防御战中,也涌现了诸如赵方、孟宗政、孟珙、余玠、彭大雅、王坚与张钰等卓越的将帅之才。据此,王夫之认为,南宋才得以“兵犹足为兵,将犹足为将,战犹有以战,守犹有以守,胜犹非其侥幸,败犹足以自持。左支右拒与淮、襄、楚、蜀之间,不但以半割残金,而且以抗衡蒙古。垂至于将亡之际,而西川之争,旋陷旋复,襄樊之守,愈困愈坚”。

惟其如此,自端平入洛到山之战,南宋抗击蒙元前后长达四十余年,较之于蒙古军征服西亚与东欧过程中的战无不胜,其防御抵抗确实堪称顽强有效,从而也相对延长了南宋的立国期。


从蒙元方面说,之所以将南宋作为其最后对手,显然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如前所述,南宋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其所擅长的骑兵作战;二是在所有对手中,以总体国力论,南宋也确是最为强劲的。

于是,蒙元采取先易后难的军事战略,先西征扫平内陆亚欧的其他敌手,而将攻灭南宋殿尾,设若蒙古执意改变战略,在攻灭西夏与金朝之后即倾举国之力进攻南宋,毫无疑问,双方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战争也势必更为残酷,南宋是否就能坚持如此之久,恐怕仍在未知之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99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