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子脚下做官,就免不了定时上朝打卡,虽然皇帝一般都在卯时(早上五点-七点)后才开始上班打卡,但碰上个别爱早起的(比如雍正皇帝),没事爱住个远处的别墅(想想颐和园),再算上更衣、列队、等传的消耗时间,上朝的时间只能早之又早,所以要是赶上朝会,怎么着也得凌晨一点就往紫禁城里赶,想想皇帝上班也偷拼的。
《走向共和》中,翁同龢在紫禁城的小吃摊上吃早点的场面
当然,上朝时间早不光是清朝一个朝代的问题,大明王朝也差不多,明初的大诗人高启就写过一首上班歌《早至阙下候朝》:
“月明立傍御沟桥,
半启拱门未放朝”,
解析:月亮还亮着呢就上赶着跑到紫禁城门前站着排队上班,离宫门开门时间还有很久,所有的大臣都在门外面候着,这番受冻滋味恐怕不好受。
当然,大明的官员比起清官来还是有点福利的,明代的紫禁城整晚都有宫灯照明,直到后来魏忠贤擅权才废除了宫灯,清朝把魏忠贤这一套学了过来,除了大门和朝房,紫禁城四处严禁灯火,凌晨站在紫禁城,真真儿的是伸手不见五指,所以有清一代,颇出了几个倒霉鬼,黑地儿里一个不小心掉进了御河里,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好了,言归正题,我们还是来说说紫禁城的早餐摊儿的事吧。
由于上朝时间实在太早,个别一品大员或许还能提前吩咐下人们提前备饭,但多数京官这个点都在家里找不到什么饭吃,不过也没有在家里备饭的必要,毕竟紫禁城里就有现成的早餐摊儿。
故宫的景运门和隆宗门之间的区域,叫做天街,这是进入禁门-乾清门的路径,朝会前自然不得入内,所以大臣们的准备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让内务府和部分太监们看到了商机。因为律令里并没有禁止在紫禁城外经商设点,那会儿也没城管这一套,太监们打点打点官员,找找厨子、小贩就这么在隆宗门外把早点摊子给开起来了。
早点摊子卖的是什么呢?
凑巧步军统领衙门的寿森给它写过一首词,
“前朝忆,忆得出隆宗。
苏造肉香麻饼热,炒肝肠烂杏茶浓。
铺猷日初红”,这首词简直堪称报菜名
杏仁茶最初只是磨碎的甜杏仁加糖或奶或米浆冲泡而成,后来渐渐地加入了各种配料,因为喝起来无需调羹,所以才有茶名,配图是如今所谓的“宫廷杏仁茶”,百年前的大臣们并喝不到这么“奢侈”的东西)
苏造肉、芝麻烧饼、炒肝、卤煮、杏仁茶,都是挺经典的北京小吃,苏造肉可能现在不太常见,《燕都小食品杂咏》注:“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这个就是胡辣汤的前世吧!关于在开个餐饮店面如何选址?如何从门面的一个大树观看这个店面未来的生意如何?如何知道自己适合在哪个方位开店。
选址关于胡辣汤一个传说!
传说在大明王朝1566嘉靖年间,严阁老从一老道士手中求得一副益寿延年的制汤秘方献于朝廷。由御厨按此方制汤,皇帝服用此汤后,精神焕发,龙颜大悦,遂赐名此汤为“御汤”。明朝覆灭之时,御厨赵杞携此方逃至中原名镇——逍遥镇,受恩于胡公,将此方传授于胡氏,成为胡氏代代相传之秘宝。因此汤,香辣开胃,并未胡氏所经营,后慢慢被当地老百姓传称为“胡辣汤”。
70年代电影《倾国倾城》中官员们上朝前在东华门吃早点的样子(图片来自网络)
凌晨朝服顶戴的大臣们蹲街上喝碗馄饨,吃个豆腐脑喝个胡辣汤,不辣不燥,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坐个轿子上朝!北方的天气下着鹅毛大雪,早上起来怼一晚胡辣汤阳气足,脚底发暖,上班好给皇帝打工,想想都是流哈喇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1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