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元(1481年—1565年),字茂贞,号次崖,翔风里麝圃山头人(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垵山社区山头村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次年进士及第初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嘉靖二年(1523年),因林希元个性耿直忤逆寺卿遭劾,贬为泗州判官。嘉靖九年(1530年)升任大理寺丞,同年,林希元激于义愤,上疏言辽东兵事,极言姑息之弊,与权臣夏言之意相左,被谪为钦州知州。莅任后辟荒地、劝农桑、立社学、修营堡、固边防,钦州百姓感其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林希元因上《修正经疏》见罪朝廷,被削籍为民,此后二十年,不复启用,终老故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进犯同安,时林希元已78高龄,仍上书提出抗倭保境的策略。
明朝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开国始,为了洪武政权的稳固及沿海疆域的安全,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不许百姓出海,七年间两次下令关闭沿海的市舶司,对违令停靠港口的船舶实施扣压,试图用阻止海外贸易往来的法令,达到巩固洪武政权的作用。《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七年九月辛未,罢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又载“禁滨海渔民不得私自出海,时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洪武时期的海禁之严厉,可见一斑。这一海禁政策一直持续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海禁才稍有缓解,永乐元年(1403年)恢复市舶司,但只是专用于接待海外番国进贡的朝贡贸易,对民间贸易仍严厉禁止,朝廷重申“禁民下海”禁令,对私自出海贸易的沿海居民,仍然是严厉的惩罚。朝贡贸易未能给朝廷带来多少实际的经济收入,而沿海居民靠海生活的来源全被禁止,老百姓只能改行,生计艰难。也有一些人铤而走险,做起海上武装走私生意,被朝廷称之为“海寇“,有些官员甚至诬赖为“倭寇”,其实绝大部分是闽浙沿海的渔民,是“假倭″。闽浙沿海的一些士绅,看到海上走私有利可图,纷纷充当起走私集团的保护伞,甚至加入其中。理学名宦林希元从小在海边长大,熟知海上贸易,他本人是反对“海禁″的。他被削籍为民回乡后,除了研习经义,著书立说外,他还从事海的走私贸易,他同“海寇”合作,充当他们的“窝主”。林希元也有自己的船只,1547年,朱纨任浙江巡抚兼福建总督时,林希元已拥有一支庞大的远洋船,并称之为“渡船″,掩人耳目。
嘉 靖年间闽南沿海 的士绅很想恢 复宋元 时期 的对 外贸易制度 , 解除海禁 。闽南沿海的士绅,利用他林希元的关系对抗官府海禁政策之意。而林希元也经常对 当地事务发表意见 , 并要地方官执行。地方官对 他十分头痛, 并非一 日。为了海禁一事 , 他与兼管 福建沿海四府的浙江巡抚朱纨发生过矛盾。朱纨 在名为《 阅视海防事》 的奏疏中, 攻击林希元以设 置渡船为名拥有四艘以上 的大船 , 暗中进行官方禁止 的对外 贸易 , 出了事情 , 又设计陷害查没其 货物的官兵 。这事对林希元影响极大。好在林希 元在朝中有一定威望 , 朝廷一般不愿对退休 官员 作出处分。而朱纨的意思也不过是不让林希元干 涉当地政务 。所 以, 林希元虽受朱纨攻击 , 却能全 身而退。不过 , 当年林希元受辱之后 , 闭门不 出。 直到十年后 , 他在给周石崖的信 中说到 : “希元 平生不 自揆量 , 每以天下 国家事 自任 , 遂致覆败 , 退居林下。乡国兵荒之祸 , 犹若在躬 , 遂至取怒当 道 , 谗谤谓兴。及夫身蒙大难 , 求救军 门, 不惟不 救 , 反施下井之石。其祸 皆起 于以天下国家事 自 任 , 志无 间于隐显致然也 。”至嘉靖二十 八年 .朱纨厉行海禁 的政 策受 到闽浙仕 绅 的反 击 , 朱纨及柯乔 因滥杀无辜而被投人大狱 , 最后 朱纨 自杀 , 柯乔一度被判死刑。林希元反而在家 无事 。这一事件 , 因是《 明史》 上的一件大案 , 许多 人都是熟悉的。林希元 的主 旨是开放对外 贸易 , 可惜不被当时的中枢政权所理解。听村里九十多岁的老人高松柏讲,当时山头村前也连接大海,只可惜港窄水浅,林希元名下的大木船都停泊在刘五店,刘五店刘姓“五柱”的走北大船“挂靠”在林希元名下走私,名正而言顺。
朝廷严禁沿海商人与海外贸易的政策,一直到穆宗隆庆才有所松动,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局部开放海禁政策,在福建漳州设置海澄县,开放月港,“准贩东西洋”,长达 200 年之久的明朝海禁政策终于结束,月港时期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刘五店的海运业也获得新的机遇。刘姓“五柱”的走北大船终于能光明正大地做生意,把同安汀溪窑的青光瓷器、同安生产的红糖等货物运往北方贩卖,最远到达山东、辽宁一带。又把北方的大豆、小麦、棉纱、杉木等货物,运回刘五店。刘姓“五柱”的走北船,南北货物来回运输、贩卖,大发其财,当时刘姓“五柱″建有五间大厝,所用杉木都是东北运回来的,现刘五店村里尚存两间旧大厝,虽然经历岁月的洗涮,已经破旧不堪,但那精细的木雕、猩红色的砖雕刻着“福禄寿全,春色秋香"八个小篆,由此可见,当年的刘姓“五柱”靠着海运业,是何等风光。龙腾宫清朝道光(1890年)重修碑志上记录着当时的捐款芳名,共有六十四个单位和个人共捐款1997银元,其中刘姓共捐款869元,个人捐款最多的是刘雕搏340元,刘姓的富有由此可见。
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是刘五店海运业最兴盛的时期,也是刘五店居民人数达到顶峰的时期,人口达到一万多人,这些居民中除了少数渔民外,大部分居民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生意人,几乎是围绕着刘姓“五柱”的海运业,有做大生意的商贩,也有小本经营的生意人,好比是齿轮与链条的组合,刘姓“五柱”的海运业是转动的齿轮,其他服务业均是链条,缺一不可。
刘五店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较快地发展,这个时期刘五店的的兴盛与三个人有莫大关系,一是刘亭开基,聚集人口,遂成村落。二是洪厝人洪朝选“筑海围池”,建造龙腾宫,使刘五店村初具规模。三是理学名宦林希元对刘五店刘姓“五柱”海运业的帮助,让刘五店的人口剧增,从十六世纪中期至1942年,近三百年间成为厦门地区远近闻名的货物聚散地,也形成了三十多个姓氏共居一村的独特景观。
缅怀先人的功绩,继承他们未竞的事业,即是对他们最好的记念,先人的精神亦可不朽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8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