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于北魏的公有土地制度——均田制
均田制始于北魏,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施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公有制土地形式,直到唐朝前期,两税法颁布,均田制瓦解。均田制下,国家将无主荒地收编整理,然后以国家的名义将这些土地分配给小农耕作,小农承担一定的赋税徭役。
其实,关于均田制的所有制形式,学者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强调土地国有,土地由国家分配,农名承担赋税和徭役,和当前的土地国有制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这种说法,部分学者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均田制是国家颁布并实施的一项土地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土地私有具有合法性,这说明均田制既包括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
对此,主要原因是均田制实时之处也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并非国有,这些土地被封建地主阶级占为己有。由于他们的力量雄厚,统治阶级无力与之抗衡,只能做一些让步,所以土地私有的情况也存在。不仅如此,均田制实时的后期,土地兼并的情况愈发剧烈,甚至到了唐朝时期,国家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继续实行均田制,导致均田制的衰败。
其实从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一直在发生改变,但是在前期它的实质依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到了后期,特别是当国家大量的公田成为私田之后,均田制实际名存实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占据支配地位。
二、国家动乱,内忧外患时局下,“均田制”势在必行!
北魏建于乱世之中,自建朝以来,常受到来自各方势力的攻击,特别是北方常年战争不断,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大量户口迁徙、田地荒芜,这为国家收编土地提供了条件;由于战事紧迫,国家迫切需要百姓缴纳赋税,以备不时之需,然而时局动荡,北魏的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情况,外有柔然等国的虎视眈眈,内部民族文化冲突,迫于局势,北魏政权的稳固急需解决两大问题,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加上北魏孝文帝本身具有雄才伟略,决心励精图治,冯太后也看出了改革的迫切性,支持孝文帝的改革。最后冯太后与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的意见,颁布“计口授田制度”的制度,也就是均田制。
均田制颁布之后,时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北齐依照旧历做了一些调整之后,均田制稳步发展起来。
三、均田制的发展
(一)北魏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形成于北魏年间,所以北魏年间均田制已经较为成熟。
首先均田制明确规定土地所以权属于国家,农民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具体的关于均田制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土地种类均有明确的规定:
土地分露田和桑田,露田原被君王贵族所有。国家将其分给合乎法规的平民耕种,平民老死之后,将土地还给国家。桑田是农民自己开掘出来的土地,相比较而言,土地较为贫瘠,农民可终生使用,世代以桑田为业的农民,可以在死后将土地传给子孙。
关于土地的分配,均田制里规定求男子满了15岁就可以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对于而言,妇女可得20亩;除此之外,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所以鼓励开垦耕种的举措还包括针对家中有奴婢和耕牛的人,他们可以获得土地,进行自由耕种。
拥有大量奴婢和家丁的地主也享受到了丰厚的待遇,赏赐给奴婢和家丁的土地实际被地主、封建壕生占有。这样一来,地主阶级的力量不但没有被影响,更助长了他们土地兼并的欲望,这也为后来土地兼并的情况愈演愈烈埋下了伏笔。
统治阶级在考量土地分配制度时自然也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自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时,他们也进而提出了不同的沿袭和使用条例。
比如为了发展经济,保证供需的稳定的农户,他们提以“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为保证土地的所有权不受影响,严令禁止此类土地买卖;
为了防止农民散漫耕种,又规定了种植的最低产量,以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同时还鼓励农民种植,允许农民将多种出来的经济作物往市场销售,一方面稳定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然在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时,政策也给予了一定的谅解,比如家庭成员均为老弱、带有残疾的,可以享受免税并且国家不收回土地的使用权;为了稳定人口,防止人口迁徙,导致土地再次荒废,规定了地广的居民不许无故迁徙,可随力所及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
若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地势狭窄地方的居民可以进行迁徙。这样看来,北魏统治阶级在做所有条例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自然个人文环境的改变,均田制在实施之初将民生的概念融入了进去,为进一步加强北魏的封建政权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北齐
北齐时期的均田制基本沿袭了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对授田的对象和授田的范围做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北齐时期的土地兼并已经有所发展,有钱的地主、官员兼并农民的土地,而国家掌握的土地资源有限,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现象,北齐将对官员的土地分配限制在300人至60人之间,还规定了赋税。
同时将分配土地的法定年龄提升男子从18岁开始授田,这样一来,男子可以额外地享受几年的学习文化的机会,这也和北齐以及后代的文化政策相呼应。
(三)隋
相比于前朝,隋朝的均田制有了较大的改动。首先是授田对象方面,取消了妇女和奴婢的授田,对于官员的授田有了更大的限制,按照官员的等级授田,最多不超过五公顷,此外还规定了给以的土地的种类,比如都督等官职只能给以永业田,世代种植,不可变让。
隋朝前期对均田制的改革,对于限制土地兼并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官员的土地兼并的限制,但是,这只是杯水车薪,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不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不可能解决的,实际上,从隋朝开始的均田制已经开始变质。隋朝的统治阶级已经没有足够的公有土地供国家支配,以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均田制实际名存实亡。
(四)唐
鉴于前朝的经验,唐朝在前人基础上对均田制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变。同样的是对官员分配土地的政策,做了更大的调整,还是按照等级对官员所享有的土地进行消减,例如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从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而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
诸如此类,从上往下依次进行整改,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
这样一来,官员的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抑制。此时,唐朝鼓励文化发展的政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个时期,商品经济也得到了释放,因此,唐朝的赋税不再单单靠小农经济。
此外,唐朝作为一个新的大一统国家,通知阶级吸取了前朝失败的经验,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商品经济的控制,又因多元文化的发展,促使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奠定了稳定繁荣的基础。
从这个层面来讲,唐朝的统治阶级并不着力地解决土地兼并的现象,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控制官僚的土地资源,实际是为防止一方势力独大。此外,唐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授田的对象,比如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
这项规定的背后,实则是肯定了商品经济的存在,不过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增加道士、和尚、尼姑、女冠等的授田条例,为促使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一般妇女、部曲、奴婢依然不授田。
四、均田制的衰落
北魏时期,小农经济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并且国家鼓励开垦耕种,掌握的土地资源丰富,农民享受到的政策支持较多,有更大范围的人群可以进行自由耕种,唐朝的土地兼并现象一发不可收拾,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商业活动。
对于封建统治阶级而言,赋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在唐朝前中期,由于商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家还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均田制的存在。而在唐朝后期,国力逐步衰弱,国家急需大量的财政收入应对战事,
然而均田制的实施以及没有其存在的条件了,因为大量的土地兼并,国家掌握的土地资源微乎其微,从事农业经济的平民无力支持繁重的赋税,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商业活动,国家财政危机加剧,这就直接导致了唐朝后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历时三个多世纪的均田制最终被废止。
五、均田制的作用
从北魏开始,均田制以公有制土地存在形式存在,农民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承担一定的赋税,为北魏的对外战事提供了财政支持;农民进行自由耕种,享受对农作物的支配权,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稳定了人口,减轻了人口的流动性,方便统治阶级的管理;总的来说,在动荡的年代,均田制为封建统治阶级解决内忧外患,早日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均田制是战乱时代的产物,大量的荒地和无主土地是它存在的先决条件。每一个朝代所面临的的环境不一样,随着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国家掌握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国家一味地通过调整分配土地的对象来稳定小农经济,忽视了一部分农民的生活。土地兼并、自然灾害使得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成为逃荒者。特别是在隋唐前期,战乱不断,土地贫瘠,常年得不到改善,过重的赋税导致一部分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唐朝前期,国家新立,文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唐朝后期,土地兼并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愈演愈烈。因此均田制在唐朝后期被废止,是必然的。
六、结束语
均田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北魏时期,为应对内忧外患,巩固大一统,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正是由于均田制的颁布,使得北方民族学习汉族生活方式,促进了北方民族的汉化,为今日的民族文化交流状态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比于北魏,后面朝代中,均田制起到的作用开始减小。隋唐时期,国家一方面鼓励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稳定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来源于土地,国家只能给以均田制上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有限的支持,尽可能做一些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可以看到唐朝后期,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由此看来,均田制的发展高潮应属于北魏北齐时期,经历了隋唐时期的时局动荡之后,均田制为实现新的大一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新王朝建立之初,百废俱兴,农业得到了新的恢复复和发展,所以在鼎盛时期的唐朝,出现了农业经济、商品经济、文化的全方面发展的局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4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