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4年,这一年隋炀帝即位,从元寿四年到大业六,六年间,他营建洛阳,两次南巡,改革了官制,兵制,法典,修建完了大运河,顺便还安排了百万人修长城。可以说他后世津津乐道的,执政生涯的大多数都在这六年做完了。
一、迁都洛阳。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必然的。
其一是逐粮天子事。隋文帝时,都城大兴附近开发的差不多了,人多地少,又是京城所在,不种地的自然多了,需要的粮食就多了,外加大兴交通不便,于是开皇十四年,皇帝就带着官员就食洛阳。一般的现代史家,都认为这是杨广上台后之所以要营建东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就免去从洛阳到大兴的一段运输。莫要小看这段运输,花费不得了。比如说吧,唐代依然定都长安,从洛阳到长安要过黄河上的三门峡,这是一段险路,终唐一朝,没有找出完美的解决办法。这段路区区十八里,得用陆运,每年就需要五十万个劳动力。
从“逐粮天子”这档事儿,又让人想到了另一件事。那时候,肯定有南方物资要北运了吧?若有,那肯定是杨广负责的差使,那么,他肯定知道这一路的麻烦。南北分裂时期,没有这个问题,再以前,南方还不太发达,可能运输量也不
大。平陈之后,这个问题就出来了。从前面几十里地的运输,可以想象上千里运输的困难,又会造成多少耗费。所以,他想要解决南北运输的问题,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然后,运河南段特别成功,即使按现在眼光看。当时杨广曾多次往来大兴和扬州之间。不管他是有意抑或无意,他应该对这条线路上的城镇分布心里有数。而杨广又是亲自参加了运河规划等诸多工程的。
再有,从杨坚时代朝臣的言论来看,比如在《隋书·陆知命》当中就曾提到过,在平陈之后,根据统一后的帝国布局,陆知命曾力劝杨坚迁都洛阳,只是史书没有提到杨坚为什么没有同意。所以说,迁都洛阳并非杨广拍脑袋的想法,而是朝野间早就已经有呼声的。而作为洛阳的交通配套设施,大运河的设想同时出现,也是合理的猜想。
从当时史书来看,对运河大工程的描述是远远少于洛阳建设的,所以我们不禁可以猜想,大运河对于隋朝人而言,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它仅仅是作为洛阳建设的配套设施存在的。只不过后世运河的巨大作用把他妖魔化了而已。
在讨论大运河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知道隋朝有多富。唐初君臣估计,仁寿末年,隋之府库积累,“得供五六十年”,也就是说隋文帝交给杨广的家底,就算是一分不挣,可劲了花,也嘚五六十年才能花光。五六十年是个什么概念?古人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食”,三个丰收年,能攒出大约一年的库存来,当然没那么绝对,但得供五六十年意味着相当于上百年的积蓄大致不差。即便史书的记载有一定的夸大,但隋的富有依然让人咋舌。因此,清人王夫之说:“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也。”
换种方式来说明也许更明显,杨广十年间造洛阳,挖运河,修长城,四处巡狩天下,三征高句丽,按正常想法应该花的差不多了吧。然而事实是,隋末大乱,李密占领洛阳洛口仓(隋唐第一大粮仓),当时还是库存巨亿。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到贞观十一年,隋国库的老本居然还没空!也就是说,经过隋末大乱,抢的抢,散的散,国库还撑了初唐的一二十年。如此反推,在隋末时,国库中自然是盆满钵满。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杨坚,杨广父子到底是怎么敛财的?
隋王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不过短短三十七年,而在隋之前,南北朝分裂时期,战乱不断,哪里又能有那么长休养生息的时间呢?哪有如此大规模积累财富的间隙呢?
然而,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富,亦魏晋以降之未有”。又清清楚楚地记载在史书当中。
也许你会说横征暴敛,然而史书上对于隋朝横征暴敛证据的确是没有的。恰恰相反,据明文记载,有隋一朝的赋税并不高,至少文帝时代是如此。隋文帝取消了很多种税,包括盐铁税、茶酒税、入市税、矿税等,这些之前之后的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当时全都是免税的。在这么大规模的免税政策之下,硬要说国富民穷,也是没什么依据的。且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隋文帝刚刚拿下北周江山,又需要筹备平陈,当时隋帝国的经济状况还很一般,之后到仁寿末年,真正休养生息,不过十五六年时间,这期间单单江南就有十年的免税期。他到底是怎么攒出“得供五六十年”的家当?
隋炀帝时代同样令人迷惑。杨广上台后再度调低赋税,缩小了纳税人的年龄范围,且免赋税再没比杨广更大方的了,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连续五六次大范围“给复”:大业元年扬州免税五年,江南免税三年;二年全国免税;三年关内免税三年……出巡途经的郡县一般也有一年到两年的免赋税
如此的减税规模,简直就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清流。
这还不算完,隋朝还留下一组更惊人的数据: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全国人口890万户(一般每户5口人计算,大约是4500万人口),垦田数多少呢?5500万顷!换句话说,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大约是120亩。作为对照,给出唐宋两个王朝鼎盛时期的数据: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人口891万户;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已垦田地524万顷,人口867万户。
因此我们可以说隋朝巨富,可以说是史上第一富,但它到底怎么富起来的,却是千古一大谜团。
然后,大运河地位在当时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大运河开凿期间是在仁寿四年到大业六年,这期间还发生了什么呢?造东都洛阳,两次南巡、一巡塞北、一巡长城、一巡河西;改革了官制、法典、兵制;确立了科举制度,重新厘定了礼制,等等。概括地说,除了征高句丽之外,几乎所有重大的事情都在这六年里做完了,风平浪静地做完了,什么大事儿也没出。而且这阶段上苍似乎也在眷顾他,这六年里居然连规模大点儿的自然灾害都极少。
因此,从杨广的战略布局来看,大运河显然没有太重的位置,甚至是作为洛阳的配套交通来建,杨广是不会付出大代价在运河身上,显然,大运河对当时的隋人并不是很艰难的工程,后来所说的隋朝因河而亡更是无稽之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