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朝与哈萨克如何建交 自平定准噶尔说起

清朝与哈萨克如何建交 自平定准噶尔说起

地处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汗国大约在公元15世纪左右建国,一度非兴盛和强大。但对于地处中原的大清王朝来讲对他们可能知之甚少,即便是康熙在三征噶尔丹期间,对哈萨克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清王朝的战略思路历来都是对已知疆域内的情况非常重视,而对于未建立朝贡关系的域外之国都往往漠不关心。

而清朝对哈萨克的重视来源于他们的劲敌准噶尔汗国,因为清王朝发现,准噶尔似乎和哈萨克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他们到底是敌还是友?是否会成为和准噶尔一样的威胁?

这不禁令清朝统治者开始警惕起来,清王朝不仅逐渐增加了对哈萨克地区的信息收集,也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政策研究以及军事图谋,同时在最终平定准噶尔之后,清朝疆域面积达到最顶峰时,清哈两国开始建立起正常的朝贡关系。本文将浅要分析两国是如何建立起来往关系的。


清王朝祖孙三代死磕准葛尔

要理顺清朝和哈萨克之间的关系,准噶尔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两国之间的来往起因于清朝对准噶尔的征战。清朝自康熙起开始对准噶尔进行讨伐,而清朝对于准噶尔的军事行动定义为“平叛”。噶尔丹所建立起的准噶尔汗国是厄鲁特蒙古(清代时期对西部蒙古的称谓)中的其中一个分支,噶尔丹在打败厄鲁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自封为大汗。

从而改变了自1635年以来蒙古各部族对清朝的藩臣关系,这让噶尔丹从名义上拥有和清朝皇帝平起平坐的资格,这是为清朝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在加上噶尔丹不断侵袭清朝疆域,并且一直有染指中原的野心,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康熙决定征讨噶尔丹。

在噶尔丹兵败自杀以后,他的子孙后代也并未安分守己,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即位以后,开始向西藏地区扩张势力,一度占领了拉萨,这让清庭更加坐如针毡,随即针对准噶尔的征讨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才最终将其完全覆灭。而康、雍、乾对于准噶尔的态度和军事政策也各不相同,康熙讲究穷寇莫追,在逼迫噶尔丹自杀以后变收兵回营,不在继续追杀。

而雍正时期的两次征讨一胜一负,规模也很小,甚至雍正对准噶尔地区都看不上,只要准噶尔部不来侵扰边界即可。而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前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库日渐丰盈,使得乾隆有足够的银两用于平定边疆问题,并且乾隆在平准过程中的态度从开始的见好就收,到后面的严厉清剿,并最终让大清王朝开疆扩土。

对哈萨克的懵懂无知 促成了“牙人”阿睦尔撒纳

前文说道,清朝在前期对于哈萨克的信息来源非常之少,并未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而有限的消息也来源于厄鲁特人(西蒙古),导致两国之间的信息交互非常局限,康熙甚至一度以为哈萨克只是一个部落,直到见到准噶尔新汗王策妄阿拉布坦的疏奏,康熙才改变了这一看法。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臣之与哈萨克构兵,非得已也。昔噶尔丹擒哈萨克头克汗之子,以界达赖喇嘛,故头克使人乞臣关说,求还其子,与彼完聚。臣乃使人于达赖喇嘛索得头克之子,拨五百人,护送归之。头克反尽杀臣五百人。后又杀臣属下吴尔赫德巴图尔台吉,掠取其人民。续又掠我吴梁海百余户人。哈萨克屡来犯臣,有如许过恶,臣是以兴兵而往。恐圣上谓臣喜事好兵,故陈此自白。

至此,哈萨克汗国给予康熙的初步印象是狠勇好斗,并且和准噶尔有世仇,并将这种看法一直延续到雍正时期,并且造成了在雍正九年,清朝贸然出兵准噶尔导致的兵败。

据《清世祖实录》记载:

噶尔丹策零、游牧处兵丁。不过二万名保守。

实际上,自1718年头克汗去逝后,不是哈萨克对准噶尔进行军事压迫,而是准噶尔时常对哈萨克草原进行残酷掠夺。并且哈萨克汗国已经在1730年时分裂为了三个玉兹(可以理解为三个不同小汗国)。

这充分说明,由于雍正对于哈萨克地区的形式有着严重的误判,加之轻信情报,并且最终导致军事行动的失败。到乾隆年间开始,清朝开始主动向哈萨克地区派出密探进行消息的探查,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从西部蒙古诸部落中探听一些零散的消息。

1740年,噶尔丹零策去世,在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后,绰罗斯·达瓦齐成为准噶尔部最高统治者,但至此准噶尔汗国也开始走向了内乱,乾隆皇帝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但他并未贸然行动。

“牙人”也叫“中间人”,自唐以后,将买卖双方撮合在一起并最终成交收取佣金的人就被称为“牙人”。而促成乾隆皇帝最终下定决心平定准噶尔的也就是这个“牙人”阿睦尔撒纳。1753-1754年,原准噶尔部的杜尔伯特部三车凌(即三位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和辉特部台吉(蒙古王公爵位称号)阿睦尔撒纳相继向清朝投诚。

他们不仅对哈萨克了解,而且两部游牧地都紧挨着哈萨克地区,而阿睦尔撒纳在叛变达瓦齐时逃入过哈萨克领地,并且和哈萨克汗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乾隆皇帝在平准之前最为在意的其中一条就是哈萨克方面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相关的信息。

仔细梳理以后,乾隆发现:准葛尔地区内乱,带路党阿睦尔撒纳出现,而他跟哈萨克关系又非常好,能够确保哈萨克站在支持大清的一方,最终乾隆下定绝心平定准葛尔,并且任命阿睦尔撒纳为副将。但在平准过程中,乾隆也逐渐发现了阿睦尔撒纳的私心,他不仅想要乾隆支持他当准噶尔地区四部大汗,更想在乾隆面前当哈萨克地区的代言人。

而这与乾隆皇帝对于平准以后对准噶尔地区分而治之的建设思路是相违背的。因为西征准噶尔对于清王朝本质上是边患问题,而平准成功以后,哈萨克地区的稳定也势必会重新成为双方的边境问题,试想乾隆怎么会容忍外人来横插一杠而导致新问题的出现呢?

以夷制夷 清朝的历来传统

以夷制夷历来是清朝统治者的传统,在乾隆征讨准噶尔初期,他甚至想到用索伦兵来平叛准噶尔。索伦兵是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原住民之一,主要由鄂温克和达斡尔族人和一部分锡伯族人组成。

乾隆对于索伦兵有着非常高的评价,称他们:皆是善骑射之人。而用阿睦尔撒纳就符合乾隆“以夷攻夷”的战略思想,当然其中也有阿睦尔撒纳个人因素的影响。毕竟乾隆皇帝在平准初期承受着巨大的朝廷压力,而“以夷攻夷”符合清王朝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利益的方针,同时也有利于其他部族对于清王朝“天下共主”的肯定。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

以夷攻夷,非即用伊为先导不可,是以即用伊为将军

其中伊指阿睦尔撒纳。

虚与委蛇阿睦尔撒纳最终反叛

乾隆和阿睦尔撒纳的合作本来就是各取所取,或者说阿睦尔撒纳来投诚时本来就带着不良目的,这也就为日后带来的矛盾爆发做了准备。1755年,清朝两路大军渡过伊犁河,沿途准噶尔人纷纷投诚,清朝胜局已定,准噶尔即将成为清朝藩部。而现在最为急切的问题就是需要知道哈萨克地区的态度,因为清朝不可能一直向西去征服哈萨克,不仅战线太长,而且国力也已达到极限。如果哈萨克不稳,那这仗真的就白打了。

阿睦尔撒纳的投诚在现在看来极具欺骗性。他在乾隆和哈萨克面前都撒了谎,他一面利用乾隆对他的信任,改变了乾隆对于准噶尔地区的用兵策略,最开始想以满蒙士兵为主,后改为以夷攻夷为主。他还在平准过程中大肆发展个人势力,并且向准噶尔残部隐瞒自己投诚清朝的事实,处处以总汗自居。而哈萨克为何跟他关系亲密,与他交好就是因为他:隐讳投降受恩之事,但以借兵复仇,并总统准部为词

而在阿睦尔撒纳在随后的行动中也越来越放肆。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

阿睦尔撒纳私用图记,调兵九千,防守哈萨克、布噜特。

阿睦尔撒纳种种狡诈,屡次虚张哈萨克、布噜特之信,或云兵来,或云欲与伊和好,语言不定。

对于阿睦尔撒纳这些迹象,乾隆由最开始的不信到后来逐渐开始怀疑,于是乾隆皇帝向阿睦尔撒纳发出了试探,令阿睦尔撒纳“即行入觐”。最开始阿睦尔撒纳找以借口推脱不来,后来更是在入觐途中逃跑,这下就坐实了他图谋不轨的心思。

阿睦尔撒纳诱煽哈萨克 历经艰辛清哈两国终相见

在阿睦尔撒纳充当中间人期间,也就是乾隆发现阿睦尔撒纳有反叛思想准备召他回朝觐见的时候,其实哈萨克已经派遣使团来到了塔尔巴哈台见到了阿睦尔撒纳,并且表示愿意一起入朝觐见。阿睦尔撒纳其实早就想中途逃跑,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口,于是借口让使者去伊犁见将军班第在定夺。

班第心理当然清楚乾隆召阿睦尔撒纳觐见是为了砍他的脑袋,所以为了不惊扰哈萨克使者,就未让使者一同觐见,而是让使者返回塔尔巴哈台听候阿睦尔撒纳决策。但就是这一阴差阳错的决定,让哈萨克汗在阿睦尔撒纳的煽动下走上了和清朝对抗的道路。

据《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

阿睦尔撒纳初不愿哈萨克来使恭请入觐,而又难于禁止,是以令往班第处定议。今班第仍交阿睦尔撒纳办理,是则堕其术中,殊未允协。嗣后哈萨克如再遣使前来,即径送入京。

这充分的说明了阿睦尔撒纳在哈清两国之间起到的中间人作用,同时对于班第此次处理事情不甚满意。在得知阿睦尔撒纳反叛以后,乾隆也知道了哈萨克愿意来朝的心思。于是他一面加紧军事准备,派出大军进入哈萨克境内对阿睦尔撒纳追剿,一面也派出两路使者进入哈萨克并向哈萨克汗阿布赉传达乾隆的劝谕意思。

最开始的时候,乾隆对于哈萨克的军事实力起谨慎态度,但随着军事上的深入接触和战果的回馈,乾隆对于征剿阿睦尔撒纳和哈萨克地区的军事实力越来越有底气。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

塞伯苏台地方,遇哈萨克一千余众,我军以索伦兵三百余,直前冲突,悉皆溃散,斩三百余级,所获军械牲只甚多,此亦可见哈萨克本非劲旅。

经过两年的战争,哈萨克对于清王朝再也没有了反抗之心,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得知消息的乾隆立即发布了一道旨意。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

谕哈萨克汗阿布赛曰,朕为天下共主,中外一体,尔哈萨克为准噶尔所隔,未通贡使,兹以大兵平定准部,率属归诚,朕深鉴悉。据将军等奏,尔既归降,应加封号,并察明游牧。兹因尔使入觐,还归尚需时日,先由驿递驰谕,并赐尔大缎四端,蟒缎二端。尔其钦遵朕训,永受无穷之福,特谕。

结束语

至此,清朝和哈萨克的正式交往才逐渐开始。通篇来看,清朝和哈萨克的交往开始于准噶尔战争,中间两国因为没有直接的接触,产生了很多的冲突和隔阂,甚至兵戎相见。但至此以后,两国再未见刀兵。

从清朝统治者的战略思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清朝在征伐准噶尔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地区、民族、国力等客观因素。将战争的步子逐渐调整,最终能够和哈萨克进行正常的往来,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5302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