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有这么一种美食,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祖国的哪个地方,当你一眼看见它的时候,就对它激动万分,更对做美食的人倍感亲切,不吃都不行的那种。
乡间还有这么一种小吃,不管你什么时候回老家,无论你回到故乡的任何一个集市,心中总有那么一个挂念,想要赶快去吃上那种美食的一个冲动。
这种美食就是今天要说的,家乡的美味之集大成者-菜煎饼。集大成者,我觉得不仅仅是对菜煎饼这美食的口感、味美色香的赞誉;菜煎饼更多体现了鲁南苏北人将他们的主食煎饼和菜完美结合的智慧,鲁南苏北两省虽然分界却有着相似文化的包容,以及所有的鲁南苏北人对这道美食的那种深厚情感。
菜煎饼起源于山东,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邳州北接山东,古代又同为一国,地域融合,文化相近,所以作为邳州人的我喜欢菜煎饼不足为怪了。
每逢鲁南苏北的同学们甚或老乡们聚会,往往会就哪里的菜煎饼好吃而激烈讨论。虽然菜煎饼好吃,但各地做法及工具食材也会稍有异同。比方说有的地方用人工烙的圆煎饼,有的则是机器四方煎饼;有的地方先把菜炒熟然后放在煎饼上,有的是铺上煎饼再放菜炕熟;有的地方是用凸起的圆鏊子,而有的地方时则用类似那种把圆鏊子翻过来的工具;而我媳妇就用平底锅也能把菜煎饼做的色香味美。
我也喜欢吃菜煎饼,老家附近集市上菜煎饼几乎都品尝过,徐州的、邳州市区的、还有贾汪汴塘的,燕子埠的不用说了,但我却最喜欢吃山东台儿庄的菜煎饼。
在台儿庄那条繁华街上,中医院对过,以前有许多小摊位,一个炉、一张鏊子,几个菜盆,一张小桌子和几把板凳或马扎。逢年过节吃的人很多,用一张草纸包着或者一块小木板托着焦黄脆香的菜煎饼,坐在小板凳上,边吃边往下淌油。
记得多年前台儿庄赶集,中午饿了想吃个菜煎饼,抬头一望,做菜煎饼的居然是我表姐。表姐是从邳州老家嫁到台儿庄这边的,因为没有正式工作,便在街头支起摊,做起了菜煎饼。表姐的菜煎饼菜调的好,煎饼烤地黄、烤的香,生意不错。每次去台儿庄,都要去表姐摊子上吃个菜煎饼,即见到了亲戚,也吃到了美食。几年后,表姐一家去新疆定居了,就再也没有吃过表姐做的菜煎饼。后来,台庄也没少去,菜煎饼吃过多次,但总觉得没有表姐做的好吃了。
要说最最好吃菜煎饼,值得怀念和记忆的就是小时候自家做的了。都说山东人吃煎饼,其实我们邳州人也吃,农村人都以煎饼为主食,隔三差五,每家都要烙煎饼,烙一回能吃四五天样子。每到煎饼筐快见底了,母亲就张罗着烙煎饼,烙煎饼可是大事,几乎是一家人一天的工作,因为那个年代,烙煎饼还要推磨的,面糊是石磨推出来的,面糊磨出来弄到大盆里,母亲收拾锅屋,支起鏊子,父亲准备麦秸,开始烙煎饼。既然要烙一天,午饭自然要解决啊,这时候父亲就会到菜地里去割韭菜,摘些青椒,只有韭菜青椒。到了中午拌好菜,不吭不响的端给母亲,母亲就知道要做菜煎饼了,这已成惯例。鏊子铺上两张刚烙好的还散着麦香煎饼,把菜倒上匀平,再用一张盖上,双手将其旋转让其受热均匀,快熟时,翻过来再转。美味已成,最后折叠成卷,用刀切成五块,中间三块,两头两块,父亲和母亲吃两头菜少的那两块,我、姐姐和弟弟吃中间菜多的,每人一块就饱了,那是一周最好吃一顿午饭。现在看来当年那午饭虽然简单,但弥足珍贵。如今母亲老了,鏊子没了,石磨也不在了,那种菜煎饼可能永远成为记忆了。
乡愁醉人亲人老,别离时多团聚难。我想,现在我们喜欢吃菜煎饼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特色美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记忆、一种亲情、一种乡音,一种万般的不舍,对那再也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9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