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武王兄弟众多,在伐商战役中很多人功勋卓著。定鼎天下后,周武王分封了许多的兄弟外出为诸侯,其中有召公奭,毕公高,管叔鲜,蔡叔度等等。在周武王的意识形态之中,同姓诸侯相比于异姓诸侯更能起到以藩屏周的作用,所以同姓诸侯的数量也要远超过异姓诸侯。曹叔振铎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和周公旦、管叔鲜、蔡叔度、康叔封等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在周武王时期,曹叔振铎获封曹国。其爵位根据《世本》记载“曹,姬姓,伯爵。”但是在一些特殊史料诸如《穆天子传》中也有“曹侯”的记载,于是学界有人认为曹国可能存在过因罪降封的情况。但是笔者认为曹国在西周时期的世系记载中一直称伯,未有过侯的称谓,而且他的兄弟卫康叔的始封爵位也是伯爵。所以,曹国最初受封为伯爵是可信的。他的封地在如今的山东菏泽聊城一带,以陶丘为都城。用司马迁的话说,“曹国其地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是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可见周武王对于这个弟弟是非常偏爱的,按照当时的经济情况而言,曹国一国就足以支撑起中原经济界的半壁江山。但是,曹国的内政外交在长达数百年的国运中却是跌宕坎坷。最后,它被实力薄弱的宋国吞并,真的可谓是令人唏嘘。
曹国也是曹氏家族的祖先
过分发达的商业和固步自封的农业
曹国从周武王始封国到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灭亡,飨国636年。在这六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曹国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由于靠近齐国和鲁国,曹国可以说是结合了两国的优点而进行发展的。鲁国重礼乐文明,曹国在文化上也是敬天祀祖,对于陵寝的重视程度极高。齐国重鱼盐之利,曹国也利用其靠近河流的天然交通优势发展商业,商贾云集首都陶邑,经济发达。在春秋中晚期,曾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大商人范蠡就是在此经商,人称陶朱公。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曾经多次在陶邑经商,收益颇丰。而曹国原本就是膏腴之地,天下之中,人口也是非常稠密,农业基础很好。在社会相对平稳的西周时期,曹国的日子是非常安逸的。
曹国形势图
周武王将同母弟多分封于齐鲁和中原腹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压制东夷、淮夷和殷商遗民的力量。三监作乱,周公东征后更是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态势。学界有争论意见认为曹国也参与到了叛乱之中,只是罪行不重,但是之后就被周王室厌恶,历代不再重用。这当中是非,笔者暂不加以评论。但是曹国在政治地位上的疏远是事实,也是因为这样的外部环境。曹国便开始大幅度积累财富,成为真正的富翁型国家。
春秋初年,曹国国君也开始在史料中称“公”,第一代是曹穆公,他是上一代曹伯石甫的弟弟,通过篡位弑君的手段登上宝座。当时正值周王室衰微,东方诸国也是一片大乱。天灾人祸的危害也逐步明显。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曹国为四达之冲.........河济有难,曹辄先受之。”原本的交通便利优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却成为了劣势,黄河、济水的水灾直接影响当地的农业发展。在先秦时期,武器装备和马匹骑兵虽然是左右胜败的杀手锏,可是步兵与车兵才是战争中的真正主角。而这就要求国家内部的人口数量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才有足够的兵员可以抽调。曹国本来在西周初年作为大国,还可以参与到征伐之中,但是渐渐地就内力不足,后援补给不利。当然也不排除是国内纸醉金迷的商业繁荣打击了国人参战的野心和斗志。
曹国周围确实交通便利,水系发达
同时,在春秋中后期各国开始改革的时候,曹国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它依然固守传统的井田制,并且在税收上面没有进行革新。这就导致国内农业商业的发展不平衡,曹国成为了诸侯国眼中的肥肉,却没有足够自保的力量,只能是处处受制,举步维艰。
利令智昏的外交与不自量力的军事
曹国在西周早期的地位很高,在西周初年的祭祀活动中,“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可见曹叔振铎的地位与周公、毕公不相上下。但是,它的总体兵力却不甚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他参与的会盟、祭祀、喜丧活动占据了绝大多数。到了春秋时期,在天下大乱,战事频仍的时代中,曹国采用了绝对的附庸政策。他与周边的齐、鲁、卫、宋、郑、陈、蔡等国家都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可在联盟中也是居于中下地位,经常跟随在战力强大的齐、鲁等国的身后。比如鲁桓公九年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见鲁公。鲁桓公十六年春正月,鲁公会见宋公、蔡侯、卫侯于曹,商议讨伐郑国。在曹国飨国的六百余年中,很少见到他单独出兵的情况。但是,绝对的附庸政策很容易陷入到鼠目寸光、首鼠两端的困局之中。曹国就在曹共公时期犯下了这样的大错,甚至一度有灭国的危险。
重耳流亡路线
曹国和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都是姬姓诸侯国,晋国崛起之后,曹国也一度加入了晋国的阵营抗击南方入侵的楚国。但是后来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晋国内部废长立幼,公子重耳出逃。在当时晋国国内虽然混乱,但是仍有强大的实力。曹国只能追随在位的晋国国君的命令,这也在情理之中。对于这个落难的公子重耳,大可以置之不理也就罢了。可是曹国国君曹共公竟然对重耳无礼,史书记载: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共公十六年,初,晋公子重耳其亡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釐负羁谏,不听,私善於重耳。”
两段记载都突出了曹国国君的无礼和愚蠢,春秋时期的礼乐文明是当时每个贵族所必须终身标榜奉行的。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曹共公此举比杀了重耳还让他感到羞耻。曹国与晋国血缘相近,同宗一脉,也许曹共公是收到了晋国国君的指令,也许是为了羞辱重耳来向晋国献媚,更或许就是欺负侮辱这个落难公子。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曹共公都想不到这个落难公子会在多年后成为晋国的国君,并且第一时间就讨伐曹国。曹共公在战争中被擒,囚禁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在他人的游说之下得到了晋文公的宽恕。这场政治闹剧真正成为了曹国的致命伤,自此之后曹国只能是默默无闻的跟在晋国身后,再无翻身之日。
曹共公的愚蠢断送了曹国
前文曾经提及,周武王和周公旦曾经将同姓诸侯分封在中原地区是为了监视殷商遗民和打击东夷势力。但讽刺的是,曹国就是败亡于殷商遗民之国——宋国手中。而且是葬送在自己不自量力的军事活动当中,最终自食恶果。宋国是殷商之后宋微子的国度,周公将他们分封在宋地,有一个原因就是宋地周围无险可守,四通八达。在这种地理环境下的国家,一般国家都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事实上宋国的军事实力也的确只是在二流国家水平。可击败曹国还是绰绰有余的。无奈曹国到了末代国君曹伯阳时期已经是君昏臣庸,曹国有个农夫公孙强喜好射猎,猎得白雁献给伯阳,大谈射猎之道,借此商问政事。伯阳高兴之极,非常宠幸公孙强,命他来处理政务。堂堂国政,曹伯阳竟然视同儿戏,曹国焉有不亡之理。于是曹国在曹伯阳和公孙强的带领下宣布断绝与晋国的外交关系,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在外人看来无异于自杀行为,果不其然曹国的军队根本不是宋国军队的对手。而曹国的靠山晋国也因为记恨曹国背弃盟约,所以对于曹国见死不救。宋国军队于是就吞并灭亡了曹国,曹国首都陶丘也成为了宋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到宋国被楚国吞并,陶邑的繁华都让人垂涎,战国中后期陶邑更是成为了秦国丞相穰侯魏冉的封地之一,煊赫一时。
曹国早期世系
综上所言,曹国的外交与军事可谓是昏乱至极,飨国六百余年几乎没有一个政治昌明,军政发达的时代。不过,春秋时期也有不少的军事小国因为某方面的突出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可曹国在礼乐文明下,不遵守诸侯国之间的基本礼仪,对落难的公子无礼让世人所不齿。最开始依附于齐、鲁,后来依附于晋,首鼠两端的策略在春秋时期并不让人反感。可是在本国农业遭受极大困难,后备兵员不足的情况下。竟然神智混乱到擅自出兵攻打宋国这个中等强国,可谓是狂妄自大,自取灭亡。不过,曹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还是值得后人肯定的,定陶的繁华,济水的畅通,滚滚黄河水滋润下的黄金商道,也着实让不少诸侯国侧目。可惜,战争年代救亡图存才是核心之道,曹国本末倒置,只能是在烽烟满目的历史书卷上留下苍茫的一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