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绎》记载过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为何蜀国刘备得“卧龙、凤雏”,而未得天下?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凤雏指的是庞统,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卧龙、凤雏谁更智高一筹
从历史地位讲,按照《三国志》来讲,庞统和法正合为一传,诸葛亮单独一传。在刘备称汉中王前,庞统可以和诸葛亮并驾齐驱,官职都是军师中郎将,相当于参谋长一级。而当刘备称王后,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相当于解放军总参谋长一级。庞统此时已死,假设他还活着的话,应该和法正一个级别。法正当时被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大致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军区副司令一级别。因此从地位上讲,庞统比不上诸葛亮。
陈寿评价诸葛亮为“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馀!“就是说从治国角度讲,诸葛亮堪比齐桓公时的管仲和汉高祖时的萧何。但是连年北伐未成,究其原因是诸葛不擅谋略。诸葛亮北伐失败有多种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他不擅谋略。但是相比庞统,法正来说,确实是有差距。
古代的地位不仅仅由能力决定,人品和德行也十分被看重。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可见诸葛亮是一个公正严明,恪守道德原则的人。相比而言,庞统则是“雅好人流,经学思谋,然不修常谦之道,矫然太当,尽其蹇谔之风。”因此,庞统是一个喜欢热闹,擅于思谋,却有些不修边幅的人。所以刘备入川的时候带庞统,攻汉中的时候用法正,皆因此二人长于计谋。但是在治国时却得用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为人严谨,公正,执法严厉。两个人各有所长,不能直接的说谁的能力更强。
蜀国刘备得诸葛亮、庞统,为何没得天下?
第一,刘备和诸葛亮提倡的“兴复汉室”在后期已经不得人心了,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太平盛世,皇帝姓不姓刘已经不重要了。这是政治中心思想的失败。诸葛亮是内政专家,军事才能平平。刘备集团前期军事靠庞统和法正。后期尽管是诸葛亮,但亮五次(注意,正史上只有五次,绝对不是“六出祁山”)出兵,国家已经没有经济实力了。
第二、刘备的势力确实太弱,相比曹操、孙权,兵力先天不足,当曹操、孙权拥有自己的地般时,刘备还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只能借用刘璋地盘为生,当曹操攻打过来时,只求和孙权联合,共同抗曹,而且将军不多,每次战争,总只有那么几个将军可用(就是所谓的五虎上将),再厉害的将军也是人,也有疲劳的时候。尤其是五将死后,更无能人。所以纵使诸葛亮和庞统有天大的本领,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三、诸葛亮和庞统才能太强,相互不服。诸葛亮和庞统的能力谁更强,恐怕谁也不服谁,旁人也人法评比。诸葛亮草船借箭、联孙抗曹,出尽风头;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施火攻,使得孙刘联军大胜,风光无限。诸葛亮曾说庞统学识胜他十倍,说明两人正相上下。但一山难容二虎,而且,刘备重用诸葛亮,而忽略了庞统,庞统不可能用全部才能辅助刘备。终于,诸葛亮施计使庞统命丧乱箭之下。两人如此争斗,刘备安能得天下。
第四,蜀国只是一个形式上统一的政权。四川土著一部分人、刘焉带去一部分人,刘备带去一部分人——三股势力之间矛盾很难调和。就连蜀国上层也是不合的。首先是关羽和黄忠不合;其次是关张和马超不合;关张之间的价值观不统一;赵云不受重视;诸葛亮和李严不合;魏延和杨仪不合等等。这么多的内部矛盾,蜀国不可能心齐。
第五、刘备的势力范围十分贫瘠,都是高山区,经济十分落后,而曹操有华北平原、孙权有江东平原,经济十分发达,战争比的最终是经济,没有经济的强大支撑,光靠计谋不是长久之办法,而且刘备文臣里没有发展经济的能人,什么都靠诸葛亮和庞统,所以诸葛亮和庞统纵有天大本领,也不可能是全面手,其才能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因为以上原因,刘备即使既得诸葛亮又得庞统而不能得天下。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即被曹魏所灭。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一起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