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的社会,一方面继承了战国以来浓厚的游侠氛围,一方面由于政权初建,典章制度方面尚不完备,加上大汉政权的建立者,也大多是出身于闾巷之间的游侠,因此,竟使得整个社会侠风炽盛,游侠甚至成了人们敬慕的对象。
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固,以及政府对民间社会控制力的不断增强,游侠的生存空间也被不断挤压,并最终导致了游侠的身份及其性质的变异。
汉初政府对游侠势力的打击
在任何朝代,当一股势力成了"势",即使没有为非作歹,也必然会被当政者视为潜在威胁而遭到翦除。这一点,即使宽和如刘邦,曾数次赦免了触犯法度的游侠,也没有忘记对已经形成气候的游侠势力进行弹压。
陈道明塑造的刘邦形象
汉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听从关内侯娄敬的建议,开始强迁六国大族至长安附近居住,既为充实关中人口,又能防范北边的匈奴,更重要的是能方便控制,以免他们联合起来使朝廷难以左右,也就是娄敬所说的"强本弱末之术"。
"(娄)敬从匈奴来,因言'……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冠,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 ——班固《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但实际上,由于当时政权根基尚在建设当中,上有令而下未必能达;加上"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得生产逐渐恢复、民间活力日盛,因此,这次强行迁居不但没有明显地抑制住豪强的势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任侠风尚更为活跃,乃至后世有人因此将汉初这段时间称作古代游侠史上的"黄金时代"。
重拳出击: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族郭解"?
在“游侠”还是“武侠”?从"侠"最初的产生说起中笔者曾经提到,游侠是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边缘或之外的群体,其活跃程度与民间社会的活跃程度相随,而与政权的稳定程度和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强度形成张力。当朝廷势力不断深入民间时,游侠的生存空间必然会被压缩乃至销声匿迹。
从前文提到的汉高祖刘邦听从娄敬建议,要求原来关东六国的豪门大户迁往关中开始,针对游侠的打击行动越来越多。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游侠郭解的父亲也是一名游侠,但因为在行侠过程中得罪了权贵,被汉文帝下令处死了。
影视剧中的汉文帝形象
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平定后,原属诸侯国的官员任免、赋税等权力收归中央,中央政府的权力获得了极大巩固。原先寄身于七国诸侯王之下的游侠势力也在平乱之中遭到重创。但此时,游侠阶层已经部分显现出与战国时期不那么相同的性质,从彼时的公义为先,逐渐沦为养主们实现自己私人目的的"工具"。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以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契机,通过经济、政治等各种手段不断打压民间市场。一个全方位的、真正的大一统时代来临了。在这种背景下,国力和皇权都获得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朝廷自然认为,国家力量已经足以、也必须控制一切,允许游侠势力的存在无异于是开门揖盗,于是在继续加强对民间社会管控的同时,任用公孙弘等文人儒士,大肆扫除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势力。
受人欢迎的郭解
汉初的游侠之风盛到什么程度?500侠士集体自杀提到,同样是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人,汉高祖时期的游侠贯高,和他的主人张敖能得到刘邦的宽赦,汉武帝时期的游侠郭解,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当时,郭解的门客在郭解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人替郭解出气,地方官府查明后,本欲以"解实不知杀者"判郭解无罪,但以逢迎汉武帝的心思著称、时为御史大夫的儒生公孙弘却说,郭解一介布衣,却以任侠行权,以小事杀人。他虽然不知道(门客杀人之事),但这比他亲自杀人还要严重,他对谁有意见,有人就立刻替他去杀人,这还了得?!应判大逆不道之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史记·游侠列传》
公孙弘的这番话,简直太合汉武帝的胃口了!几年前,汉武帝要求地方上的名门望族搬至茂陵附近居住时,郭解家虽然不够搬迁资格(穷),但因为名声太大,当地官员便把郭解也报入了搬迁名单当中。卫青将军向汉武帝说情,表示郭解家里太穷了,本来就不够资格,别让搬了吧。
结果汉武帝不但不买账,反而脑回路一转,虽然不够搬家资格,但既然能撬动我小舅子来说情,说明也相当不寻常了,所以必须搬!从那时起,汉武帝就已经盯上郭解了,加上现在这事,汉武帝觉得,公孙弘真是太懂朕了,于是下令族灭了郭解一家。
一个"阶层"的消失,一个时代的结束
此后,一方面,行侠的人虽然特别多,但都没有像郭解那样特别值得称道的了,甚至有很多所谓的游侠,都不过是住在民间的盗贼罢了,根本无足称道。
"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史记·游侠列传》
另一方面,汉武帝还不断派出绣衣御史赶赴地方,大肆诛杀和打压各类游侠。汉武帝的举动,加上他对民间各类大的工商业主的打击,使原本寄生于民间社会的游侠阶层的原生土壤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对民间社会曾经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游侠,再也难以像汉武帝之前那样活跃。
绣衣御史
原先的游侠阶层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游侠的道德自觉能力日渐沦丧,变为豪强的打手或恃强凌弱的市井无赖;一部分游侠干脆利用纳粟买爵的办法,摇身成为官府的一员;还有一部分则向当地的大地主靠拢,成为荀悦笔下"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的"豪暴之侠",战国以来那种扶危就难、急人所急,作为民间"正义"化身的游侠则越来越少,我国的游侠文化,也由此出现了异化。随着大一统政权的稳定和政府权力在民间的不断深入,从战国到汉初那个属于游侠的"黄金时代",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阅读:《史记》;《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侠客》
本系列相关文章:
- 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游侠,与小说、电视中所呈现的有何不同?
- “游侠”还是“武侠”?从"侠"最初的产生说起
- 游侠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吸引司马迁对他们念念不忘?
- 汉初的游侠之风盛到什么程度?500侠士集体自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