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儿妈妈(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指出,自控力就是掌控“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想法的能力。如果控制得好,它就能帮你到达成功的彼岸,还能让你避免一些麻烦。
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把控不住自己,拖延的事情便在所难免了。
周末的时候去同事的家中做客,刚进房间没多久,就听到同事不断地催促孩子说:“回家的时候就叫你去写作业,现在也没看你写几页,你再写不完,等一下吃饭就不带你去了。”在同事的不断催促下,这个孩子才慢慢地坐在椅子上奋笔疾书起来。
而这时,同事来到我们身边说:“我们家的孩子实在是太能拖延时间了,每天早上催他吃饭就像打仗一样,要时刻注意他的动向。”
确实有一些小朋友习惯性地被妈妈催促,使得他们没有时间管理的能力,如此恶性循环始终会让家长十分操心。其实孩子之所以没有自控力,都是因为家长的过度管理导致的。
一、自控力是什么呢?
自控力可以被认为是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即使面对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行为习惯的驱动,人们也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能力。
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说认为,自控力强的人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
这类人在面对压力与冲突事件时,也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而通常自控力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会够协调,在工作上也能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的事业也比较成功。
但是对于小朋友来说,在没有经历自我同一性这一阶段之前,他们是一直处于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了解的阶段。虽然一些小朋友在三岁半左右,便能够自行整理自己的玩具了,但是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够掌握这一技能。
一些家长面对年幼的孩子,他们并没有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这使得孩子们一直处于依赖家长的状态中。一旦家中的宝宝要进幼儿园了,家长便会发现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宝宝的差异。比如,别人家的小宝宝可以自己按掉闹钟,但是自家的小宝宝,却要被家长催促很多次,才能起床。
自控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就,家长们与其羡慕其他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不如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做更多的计划,执行更多的事项。
二、常常被家长管束,让孩子没了优势
一些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学会解决问题这一能力。通常当他们发现问题时,首先不是思考如何解决,而是在这时等待着家长的帮助。
周五放学,乐乐到家之后便对妈妈说:“下周一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需要提前了解下博物馆的知识。”但是乐乐讲完这件事后便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了,他并没有主动的去寻找资料,而是在等待着妈妈的帮助。妈妈的过分帮助,让孩子逐渐变得没有思考能力,这对于孩子的未来是十分不利的。
罗伯特·多尔蒂认为:“如果能把压力看作生活的秘密武器,个人会提升自信,团队会打造迅速成长的组织。”
但是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却不同,他们面对压力会不断地出现更多的焦虑情绪,因为他们不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功,毕竟生活当中都是家长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缺乏自控力的孩子,面对前方艰难的问题,他们除了在等待父母,便是满心愧疚的等待受惩罚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行为,不但让自身十分失望,也让家长们十分难过。
一些孩子为了摆脱这种焦虑的情绪,他们便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这一观点在现实得到了众多的数据支持。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超过两亿,而这个数据仍然处于逐渐攀升的态势,同时青少年网民在整体手机网民中占56.1%。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为了逃避学习,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一些孩子为了减轻压力便从成人那里学会了吸烟这一行为。
种种现象都显示,在父母的过度管控下,孩子非但没有自控能力,甚至会由此变得十分脆弱,没有抗压能力。
三、与其教授孩子步骤,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制定计划
生活老师给孩子制定了观察蜗牛的作业,老师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对蜗牛的观察,来总结出蜗牛的生活习性。
拿到这个作业,肖肖是一筹莫展的,但是爸爸却和肖肖说:“你们老师要哪种结论,直接告诉爸爸,爸爸到网上帮你查找就好了。”肖肖听到爸爸这样讲十分开心,因为他不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项作业上面了。
但是,这时却从厨房传来妈妈的声音:“肖肖,你要自己观察蜗牛,这是你的作业,需要你自己去完成,不可以投机取巧。”听到妈妈的话,肖肖只能默默的回到自己的房间了。
饭后,妈妈来到肖肖的桌子旁,引导肖肖制定了观察蜗牛的计划,这让肖肖十分开心。因为肖肖发现,其实他每天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用在这个课题上,他只需要每天早晚按时观察就可以了。
问题得到解决,让肖肖很放松,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学会了要自己完成老师指定的作业,还明白了观察事物需要做详细的计划,而计划可以帮助自己将任务分为很多小份,这便减轻了自己的压力。
教育孩子,让他们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是培养孩子更多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有孩子能够掌握这些能力,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克服困难。虽然孩子们在情感上会依赖父母,但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加依赖的人却是自己。
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面对失败。而在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贬低孩子的行为,而是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才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斗志。
而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催促孩子早上快速行动,想要让孩子跟上家长的节奏,其实这会打乱孩子本身的思考路径的,与其不断的催促孩子,家长不如坐下来和孩子交流想法,了解孩子真正拖延的原因,因为有的时候并非是孩子有意拖延,而是因为7岁之前的孩子,还没有掌握更加成熟的时间感知力,因而才导致拖延时间频发的。
为孩子规划细致的道路,并不能让孩子的未来一帆风顺,因为一旦孩子脱离了家长设计的轨道,孩子们已掌握的技能是无法让他们继续杨帆的。与其让孩子在自己的保护下成长,不如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技能,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未来,更有成就。
本文由月儿妈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