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印象中,中国人是非常爱存钱的。
很多经济学者也鼓吹说:“中国的储蓄率太高了,恨不得都高达50%以上了。老百姓手里有太多钱趴在银行账上不动,导致中国消费不振......”
但实际上,这个印象并不准确。2018年3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演讲中提到,从2010年到2017年,居民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从25.4%下降了近一半至12.7%。也就是说,中国人赚100元,只能存下来12.7元。
而且,储蓄的分布还严重不均。据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很多“零储蓄”的人“被平均”。
从高存款到高负债,中国人的钱到底去哪了?
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近年来,存款增速放缓已成为银行业内较为普遍的现象。短短三年间,各项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已从13%以上降至今年的不足9%,这是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他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几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是导致居民存款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
第二,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
第三,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这突出表现在,消费升级成为时代潮流,各种欲望满足的即时性提高,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借贷消费增加,文化娱乐消费增长较快,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储蓄率下降等;
第四,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使得金融业乃至泛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货币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以各类宝宝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等,因为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多样化投资产品备受客户追捧,都在抢夺着客户的存款,居民财富多元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这样看来,并不是中国人没钱了。而是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放缓的同时,钱跑向了楼市、消费市场和理财市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3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