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让论文少讲课好的老师能评上教授”,委员代表建言高校评价改革

“让论文少讲课好的老师能评上教授”,委员代表建言高校评价改革

南都讯 记者唐孜孜 刘嫚发自北京 10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进行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小组审议,委员、代表围绕高校评价体系改革、高校投入不均衡等问题进行探讨。

多位委员、代表建议要尽快落实高校评价体系改革,并建议进行分类评价,如单独设立教学教授岗,让即便论文发表少,但课讲得好的教师也有同等晋职权利。同时,针对“双一流”与普通高校投入不均问题,建议“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9月29日上午,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的广州国际校区举行2019年开学典礼。南都记者 陈辉 摄

谈破“五唯”:建议单独设立教学教授岗,讲好课也能当教授

“高等教育分类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相关指标权重偏低,难以有效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也难以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线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全国人代常务委员会对高等教育法执法情况检查结果显示。

25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小组审议,多位委员、代表围绕这一焦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常会会委员吴立新认为,破除“五唯”的同时,应该建设新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

“因为现在高校任务很重,一方面要培养人才,一方面要服务社会。在此前提下,如何建立和高校本身任务使命相匹配的新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分类评价体系很关键。” 吴立新说。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王巍则认为,目前的评价体系仍多以承担课题、发表成果来作为衡量标准。但实际上,有些教师讲课非常出色,深受学生欢迎,但并不适合研究,也有些教师论文写得不错,却不擅长讲课,所以应该分类评价。

王巍建议,评价体系应向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来倾斜。例如,在高校教师职称体系方面,单独设立教学副教授和教授岗位,讲好课也可以当副教授、教授。

全国人大常会委员杜玉波认为,这次执法检查报告中,虽然没有把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单独列为一个部分,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列问题的主要原因都集中指向质量标准不科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他建议,要倡导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扭转功利化倾向。

不少年轻教师主要时间精力“奔SSCI论文发表”

全国人大常会会委员庞丽娟对教育领域有多年的经验和观察,她认为,现在对高校、对教师的学术评价、科研考核、人事晋升制度,离贯彻落实中央的“破五唯”还相差较远,与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差比较远。

她介绍,在执法检查中,高校领导、师生反映集中突出的是,对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基本上仍然是不看理工文科,主要看论文、看发表,甚至是国际论文发表、SSCI唯上。

“近年不少高校,包括理工文不同类别的高校,招进来、留下来的都是发表论文多的,或者从国外毕业回来的能发表更多的SSCI论文的人,上职称、评牌牌快的也是他们。而在国内踏踏实实干的,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为发表论文少,或者有的不方便发表,留不了校、进不了大学,或者评不上长江、杰青等牌牌,在职称晋升上受限。”

庞丽娟介绍,检查组在检查中也听到不少高校领导、师生反映,现在对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使得不少年轻教师的心思、主要时间精力不在教育教学上,而是“奔SSCI论文发表”。

她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高校、不在教师,不在教育系统内部,各高校和教师都觉得比较无奈,因为评价指标体系没变,而这个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不改的话,对教师个人职称评不上,或者进不了高校,而对高校直接影响对其的拨款、招生名额等。所以,从上位上,国家对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指标体系需尽快改革、完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5677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