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胡惟庸有着诸多“妙用”,只有一条路走

胡惟庸有着诸多“妙用”,只有一条路走

明朝时期,胡惟庸一案影响甚巨,当时有立年见影般的效应。

《明史》上记载:

“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

只要是明太祖不太待见的,希望他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主管法律的官员都可以投君所好,套上一顶“胡惟庸同党”的帽子,便万事大吉。

君王威权的恣肆之下,人命如泥沙!牵连被逮的功臣宿将一时俱尽,就不必说了。株连之酷,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被称为“元四家”之一的大画家王蒙,侥幸活到朱明盛世,可这回终于在劫难逃,其罪名是曾经到胡惟庸私宅观画!面对狱吏,不知道这位画家是否曾以“胡惟庸当时是堂堂宰相”“只是谈艺未涉政治”等作辩词,即便是作了如是辩解,又能如何?总之,王蒙是死在了狱中。

朱元璋在杀胡惟庸次日便急不可耐地宣布:“朕欲革去中书省”。朱元璋废掉丞相,分丞相之权于六部,直接铸就了明清两代的政治格局。

过去丞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时候可以和君权稍稍抗衡,现在,权力分散,且六部大臣直接由皇帝任命,直接对皇帝负责,只有仰其鼻息都嫌不及的份儿,遑论制衡?君权至此攀爬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一手炮制胡惟庸案?

如果仅仅是胡惟庸个人品行太差,且喜欢胡作非为,那么,朱元单仅仅杀掉他一个人就够了。可现实并非如此。显然,明太祖对发动这一案件有着深远的谋划。

胡案初起的时候,胡惟庸的罪状只是擅权专断,明太祖要办他是很容易的。然而,这样一条罪状,肯定只够杀胡惟庸一个人,充其量也只连坐其家族。

于是,胡惟庸的罪行越加越多,勾结同党,谋反叛逆,“通倭”“通虏”……这样一来,以“胡党”之名诛杀功臣宿将的理由有了,以“丞相不法”之名废相的理由也有了。

面对此案,小题大做,穷追不舍,朱元璋终于可以借此实施他的多项筹之已熟的计划了。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有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才想到去大杀功臣、废除宰相,而是他早已胸有成竹,而胡惟庸案正好可以让他名正言顺地实施罢了。

翻阅史料,从字里行间细细揣摩,我禁不住有一种感觉,明太祖对胡惟庸本人未必真的有多大的恶感。对朱元璋来说,胡惟庸只是一颗棋子,一颗能够帮助他走活全盘的棋子。这个全盘无非是废相揽权,以及将功臣宿将一网打尽。

而像吴晗先生所说,借罗织大案、籍没横财以充实国家财政的经济因素未必全无,不过应该只是“搂草打兔子”,属于意外收获吧。

胡惟庸既然有这么多妙用,那他就只剩下了死路一条,而且不能孤零零地死,还必须带着结党谋反等诸多罪名,使得许多让朱元璋心烦的人同入巨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2864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