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做家务,等忙完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我2岁半的女儿坐在地上正摆弄着一大堆东西,走进一看,天哪!那不是我的护肤品吗?只见地上有乳液、洗面奶、眼霜……,被她乱七八糟地挤在了一起,而且脸上、手上、身上都是。
在那么一瞬间,我的心情是崩溃的。这些护肤品可是我花了好多钱买的。可是孩子却把它当成了玩具,心痛无比。
本来想发火,可是转念一想,既然已经这个样了,就是把孩子骂一顿,打一顿也无济于事,况且她现在还那么小,只是贪玩并不懂这些东西的价值?
于是,我赶紧拿纸擦她的脸然后去水龙头下冲洗,我一边清理,一边问到:“宝宝,这些东西好玩吗”?她撇撇嘴说:“不好玩”。
然后开心地去玩了。
正好邻居过来串门,看到地上的一幕,颇为吃惊,知道原委后她说:“那是你脾气好,要是我,早就打上了”。
我忽然意识到,邻居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为她只看到了一面,那就是孩子的破坏性行为。
其实宝宝的破坏行为可以分为“无意识破坏”和“有意识破坏”。
在宝宝两岁之前他这种破坏行为是属于“无意识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生俱来就拥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特别是2~3岁的宝宝,他们会出现第1个反抗期。在这期间,孩子的攻击和破坏行为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这么热衷于破坏呢?
1好奇心
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
好奇心是婴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理,他们对不理解的事情,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比如在心理学家尹建莉的一本书中,就提到过,她的女儿圆圆在两岁多的时候,曾经偷偷地尝了一下妈妈的面霜,在她发现不好吃之后,对对面霜也就失去了兴趣。
我想这个例子具有代表性。因为好多孩子都这样。
•这个时候孩子不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所以会做出很多出格或者闯祸的事情,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用正面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坏”行为,只要不是很危险,也不妨碍他人的利益,都可以让大胆孩子去尝试。
2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的意识开始发展起来并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兴趣。
特别是父母,孩子迫切希望父母能够关注到他们。
记得有一个朋友说,她的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搞破坏,经常敲东西,使劲敲啊敲。反正就是要弄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弄得她很烦。
其实孩子这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因为有的时候父母的关注度不够,所以孩子才会那么做。
•这个时候做父母的,首先不要去责备孩子,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多反省。
因为孩子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投射在父母身上,所以孩子这是在寻求关注。只要我们对孩子多一点的关心和爱就可以了。
3探索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探索欲求知欲特别强烈。
记得有一次我家有一个会说话的电话,刚开始的时候二宝还玩的挺开心的,但是后来电话不响了。原来二宝把后面的电池给抠下来了。然后她又继续按上面的键,发现没有声音了。然后她就急切地找我帮忙,我把电池搭上以后,她一听有声音又开始高兴起来,但是过了一会儿,她又把电池给取了下来……。
原来孩子是想知道,这个电话为什么会响,她来回探索。
正如法国的一句名言;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无尽地探索未知的东西。
•这个时候家长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去探索。
4孩子不开心。
记得有一次老二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饭洒了出来,我就说了她两句。不想她就拿起勺子在饭桌上使劲地敲了起来。
这个时候孩子是想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我不开心了。
正如江小白所说孩子把不开心都写在脸上
当然我自己的处理方式也不妥。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是摸摸孩子的头温柔地对他说:“宝贝,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宝宝慢慢吃,别着急。”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孩子淡化的行为错误。然后问他为什么把东西打翻了。然后再想办法进行言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我们也要把他们动作的小火苗给浇灭。
5.自我实现。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最高的心理需要是自我实现。
那么什么是自我实现呢?举个例子,别的小朋友搭的积木,但是我没有搭好,我就会把别的小朋友的积木给推倒。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在建设,一个在破坏,但是他们都享受了自我实现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
在这里分享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位妈妈问我说,我家的孩子特别淘,别的小朋友在搭积木,他看到别人搭好了,他过去就会一把推倒,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她反而很开心。
是的,其实这就是孩子的自我实现。
也就是说,他颠覆了我们常人的正常思维。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是他一种体验,也就是说,他觉得做这件事情非常开心。虽然在咱们看来是破坏行为。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理解和尊重孩子。
可以倡导孩子别人做这件事情很辛苦,我们不能去搞破坏,这样可以建立孩子的同理心。
6.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现在很多大人都非常的忙碌,不是上班就是干活,要么就是玩手机,他们把更多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这些上,于是孩子就容易被忽视。
而且,孩子经常一个人玩也会觉得无聊,他哭闹的时候父母就给予关注,不哭闹父母就不理他。
孩子如果一个劲的搞破坏,其实他就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下手机,多陪一会儿孩子。
7.模仿大人的行为。
孩子这个时候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虽然小家伙看起来不动声色,但是他却可以一边玩,一边在默默地观察着我们的行为。
就像有一次我切完了菜,就把刀放在案板上。干别的去了。忽然我听见“铛铛”的声音,循声望去,见二宝的手上已经拿上我的菜刀在那里狂切菜,我吓得大惊失色,赶紧把刀收了起来。
•孩子的这种行为对于我来说那是相当的恐怖。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大吼大叫。
赶紧走过去,把孩子手里的东西拿下来,然后告诉他,这个东西很危险,你现在特别不能拿,等你长大了就可以了。
其实搞破坏的孩子,都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件好事。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是正走在受教育的道路上。
即使有一些坏东西孩子却表现出偏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因为在孩子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纯洁的,有趣的。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就是丰富的生活体验。
不要去否决和限制孩子的行为,也不要评价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好坏,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
尹建莉曾说,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和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而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然后把伤害降到最低,最后选择放手,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作者:肖乔,一个从小就有写作梦的大孩子,愿意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只愿成为心想事成的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