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科技学院2013年获批准可以授予硕士学位,2019年已经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大学第284名。曾有报道称,学院准备5年内豪掷30亿元引进领军人才。
据了解,对于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级的人才,佛山科技学院开出了120万-150万元年薪、最高400万元安家补贴、自然科学150万元以及人文社科6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120平方米周转房或3000元/月租房补贴的待遇清单。而在2018年,安家费和购房补贴最高标准还只有270万元。
佛山科技学院近日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追加招聘60名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10月22日开始为期一年的报名。而在此之前的4月,佛山科技学院刚刚发布过125人的高层次人才和博士招聘计划。
人才争夺战在我国高校之间持续上演,并且发展态势呈愈演愈烈,甚至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17年就曾发文强调“不鼓励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挖人”。今年6月,中办国办再次发文强调,不得片面高薪挖人。
人才争夺战背后是不可避免的人才流失。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对高等教育法开展了执法检查,据《人民日报》10月11日报道,所检查的高校反映多的问题之一是人才流失。以黑龙江为例,2013年到2017年间,黑龙江高校共向省外流出副高职以上专任教师577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高校人才流失,有人欢喜有人愁
佛山科技学院的目标是打造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可是卯足了劲儿。从2015年开始,开始陆续投入30亿元吸引各方人才,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佛山科技学院引入了双聘中科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4人、千人计划专家3人。
杨振宁、丁肇中等知名学者成为该校名誉教授。至今,人才引进的脚步丝毫没有放慢。
2018年,佛山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和博士招聘计划多达202名。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该校专任教师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增加了111人。
有引进就会有流失
据《人民日报》10月11日报道,执法检查时了解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海洋工程专业,有一年被南方一所大学挖走3名副教授都是学校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负责人说:“这件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这些人走了,而且留下的也人心不稳,可以说是对整个团队的严重打击。”
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王永清向检查组介绍说:“想离开的人不少都是由于待遇问题,尤其是中青年教师。”
教师流失会带来连锁反应。黑龙江专科以上毕业生留省就业人数逐年递减,6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南方省份就业、创业。据了解,近年黑龙江一所地方高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下降了一百多分。
在10月12日举行的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学,特别是好大学来说,师资特别容易流失,因为我们付不起更高的津贴,没有更大的平台,可能也缺了一点服务意识,使得老师们在‘小媳妇’时愿意在这熬,但当他们熬成婆时,别人橄榄枝一挥他们便纷纷离去。这是过去20年我们的惨痛历史。”
林聪说:“我们的待遇在本地尚可,但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就没有优势了。有的人离开也不全为了待遇,还包括地域和环境因素。拿我们学校来说,其实多年来一直属于人才输出型高校。不过我认为,东北地区有底蕴的大学还是有造血功能的,年轻人才培养一直跟得上,而且近几年也引进了不少‘海归’。”
“唯帽子、唯职称”引才导向变化
人才流动发生的很大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有头衔、有职称,对于引进高校的评比、评估助力颇大,拥有头衔的学术带头人对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2011年时,东北地区一所师范大学从西南地区引进了一名心理学领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所师范大学在心理学学科已有一定基础,是国内首批心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位知名教授“转会”后,不仅担任学科带头人,还担任副校长的行政职务。同年,该校就获批了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然而,不到3年时间,这位知名学者被以“几倍薪酬”挖到了广东一所大学,成为这所大学心理学院的创院院长。该学院网站公开信息显示,这位学者到广东工作至今,就拿到了700多万元科研经费,其中包括单笔500万元的深圳市国家领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
这所大学的心理学院2014年成立,心理学学科共10名教授,大多数是建院后从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高校引进。
某种程度上,一名高层次人才可以影响一个学科的命运。
山东一所地方大学的食品工程学院并不是该校的特色专业,这个学院原本下设三个本科专业,现在已经“萎缩”至两个。然而,该校在2018年从海外大学引进了一位“千人计划”专家,并围绕这位学者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近日,研究院已经挂牌成立。
当然,这所大学也为该人才付出了120万元年薪、300万元安家费、4000多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而新成立的研究院也延续了高薪揽才方式,2018年对“长江学者”等级的人才开出了200万元安家费、70万元起的岗位特贴,以及可面议的团队建设费。
2017年一项对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分析发现,90%的大学希望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的大学向“千人计划”入选者抛出橄榄枝,一半的大学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明确表达引进意愿,“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获得70%的大学的青睐。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导向正在被扭转。
杭州市一名80后教授说:“目前在我的学校,课讲得好,即使没有科研成果也可以评上教授,社会服务做得好也可以破格评为教授,比如合作的横向科研课题经费在200万元以上。”利汇优品同样为了引流,不久将推出一系列活动。其中,邀请有礼的活动十分吸引人,平台用户只要邀请5名好友首次在平台下单即可参与该活动,然后根据邀请好友数量设置不同奖项,获奖者可以拿到iphone11、ipad、微波炉、果汁机以及现金奖励等,敬请关注。
面对咄咄逼人的人才争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高校应该如何应对?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认为:“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首先要彰显自己的特色,比如草学、生态学、核科学与技术,我们的学科底蕴更深厚,就应该利用我们的积淀和平台吸引愿意把研究做高、做深的学者。
此外,要提高服务意识,要扭转大学里官大于教授的理念。同时,要让老师能够体面地生活,当北上广的老师发愁于子女入托、入学、家人看病时,我们要提供全方位服务,让老师到了这以后觉得自己能做事,做事时得到尊重,做完事又能得到实惠。”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高校教师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开展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引导高校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岗前培训,为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急需紧缺人才申报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这或许可以给现有评聘机制下的人才大规模流动降温。
但人才流动的复杂性在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
林聪表示:“我倒觉得人才流动不是坏事,一些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会固化,不见得能做出更大贡献,换换环境反而更好,而且流失出去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做贡献。”
“一般认为,从人才密度高的地方向密度低的地方流动是正向流动,从人才密度低的地方向密度高的地方流动是逆向流动。但也不能简单根据流动是正向还是逆向来判断是否合理,有些逆向流动也是合理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马瑞燕认为,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最担忧的问题之一是不平衡问题。
“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高校经费等资源配置差异悬殊;评选985、211大学以及建设‘双一流’高校等政策使教学、科研等各类优质人才和学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北上广和热门专业,某些西部老校、知名传统学科不得不走‘下坡路’,高等教育发展两极化明显。”马瑞燕说。
储朝晖认为:“现在的人才引进方式更多是‘投食引鸟’,引来的‘鸟’不一定真的有能力,而是喜欢吃的;更好的方式是‘造林引鸟’,让‘鸟’觉得这片森林很适合他,才能使人才流动更合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