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悬壶远志
作为保健,人参和黄芪,在国人的餐桌、茶台上非常常见,或煲汤、煮粥,或切片用作茶饮的材料……。大家都知道,参芪是补品,但具体到二味药材补起来各自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别使用,往往又知其一不知其二,用起来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很多非行内的朋友,对这些看似同类的中药材比较,会不由自主地去排序,既然是比嘛,那就来个一二三,看看谁最强。其实不然,对于绝大部分中药材而言,不是简单地比较谁强谁弱,而是重在找准各自的功效特点,重点比个性,最后才是比共性。
就拿我们今天的话题,人参与黄芪来说,二者均为中医临床上常用和日常生活中多见的补益类中药材,都归属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性味甘而微温,具有补脾益胃之功,可用于脾肺气虚诸证,但实际应用起来,却有很大的不同。
人参与黄芪功效作用的个性比较
人参功长大补元气,中医临床上可用于气虚欲脱及元气暴脱;又可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还善补气生津,可用于气津不足。
黄芪功长补中益气、升举阳气,可用于中气下陷诸证;并善于固表止汗,可用于表虚自汗诸证;又擅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湿失运之浮肿、小便不利;还能托疮生肌,可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从两味药材功效作用上的个性比较,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各自特点。人参重点在于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而黄芪关键在于升阳固表、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功效上的偏长不言自明。
如何区别使用
人参、黄芪功效的个性差别非常明显,在使用上比较容易判断和甄别,比如体虚气虚伴有心悸失眠,选用人参;而体虚气虚伴有水肿、小便不利,则应选用黄芪。难点在于两味药材共性的功效差别,该如何区别使用?
若论共性的作用补气,黄芪拼不过人参,但黄芪擅长的是补气固表,简单理解是给身体补气补虚的同时也上一道锁,以隔绝外邪,故而黄芪适用于病后体虚、禀赋不足,动不动就满身大汗的人士;而人参,补气补虚作用更强,适用于气血亏虚、大病或久病所致的元气虚衰和神疲气短。
人参与黄芪,在功效偏长和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使用时宜根据各自的特点,合理应用。当然,区别使用并不是排除二药配伍使用的情况,人参和黄芪并没有配伍禁忌。
人参、黄芪的使用原则
人参、黄芪均为补虚药,在使用时,要谨记以下几个原则:其一,对于补药,切忌误补、滥补;其二,参芪均为温补之品,应注意阴虚勿用,因为阴虚误用温补之品,会致阴更虚而虚火更旺;其三,有实邪而正不虚,误用补虚之品,则会留邪养患;其四,身体本不虚,勿滥用补药,不虚而补可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而产生疾病。
以上几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人参、黄芪,也适用于其它温补之品。生活中应谨记,切忌误补、滥补,身体本不虚不要补,以免损害健康、招致疾病。
推荐食疗药膳——黄芪炖鸡汤
黄芪炖鸡汤(2-3人份)
【原材料】黄芪(20 g)、枸杞(10 g)、老母鸡(半只)、红枣(6颗)、生姜(3片)、食盐(适量)
【制法】 步骤一:黄芪、枸杞、红枣洗净,备用;鸡洗净切块;生姜洗净去皮切片;
步骤二:砂锅加水适量,放入黄芪、生姜、红枣和鸡,中火煮开,转文火炖120分钟,注意保持沸腾;
步骤三:漏勺捞出黄芪,弃去;加入洗净的枸杞、适量食盐,文火煮开5分钟,即可。
【养生功用】补气益血、补虚固表、健脾养胃、养肝明目,有益于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适宜于体虚汗多、中气不足、易于疲劳的人群。
【食用禁忌】体虚汗多的人通常肥胖,食用时应尽量撇除鸡汤油脂,肉食适量,以免增加身体负担;阴虚阳亢、有表邪者(如感冒)忌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7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