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第二战:马陵之战(5)一步错,步步错,魏最终遗憾错过了

第二战:马陵之战(5)一步错,步步错,魏最终遗憾错过了

战略眼光

魏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的四个自信,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两代领导人励精图治,魏国经营的蒸蒸日上,成为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大国。

不过仅仅几十年后,传到魏惠侯时,这个强大的政权却迅速的衰败了,具有如此优势的魏国却没有打好手中的好牌。

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说法是魏国没有和周边搞好关系,导致诸多国家一起来对付他。

有的说法是魏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虚耗。

有的说法是马陵大败后让秦国钻了空子,尽失河西之地。

说法有很多种,但都不是根。

真正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明白人来真正的帮魏国分析一篇属于它自己的《隆中对》。

魏国从最开始那一天,它的战略方向就错了。

魏的梦想,一直是逐鹿中原,它的眼光,始终瞄准着中原之地。

魏国的战略方向一直在瞄准右边那片蓝色的的河内地,左边的河西河外河东却并没有下大功夫。

为什么?

因为河内的成本低,收益高。

河内地属于中原,中原之地土壤肥沃丰饶,粮食产量高,而且地势平坦,便于部队投放,中原当时的国家大多是一些中小诸侯,力量不强,向这一带用兵损失较少,收益较大。

除了成本上合算外,中原之地还有另一部分利好。

这块地方自古是中华之正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政治上的意义也比较高。

在经济与政治的双料美味下,魏没有能够扛住诱惑。

魏国自三晋分家后,除了早期在吴起的建议下向西开拓,后面一直用武的地方,基本都放在了中原,也就是在地形中最差劲的河内之地。

河内之地本来是魏国最小的一块领土,但在魏国一代代的耕耘下,渐渐成为了最大的一块。

这一片经济强区好是好,但问题就在于谁都知道它好。

追女神的同志们一定得想好了,除非你有高女神一个数量级的护城河优势,否则还是尽量离女神远些好。

活的轻松点吧。

魏国的河内地被齐,楚,韩,赵四大国包围,还有宋等小国,标标准准的四战之地。

最可怕的是,这片地方无险可守,你打下来容易,谁打你同样也是长驱直入。

这块蛋糕虽然美味,但却有毒,你咽下去之后,每年还要花大量的成本去解毒,这就糟糕了。

在西边,你在函谷关放上万把来人,就能将秦国恶心的死活喘不上气来。

在东边,中原的四战之地投入举国军力,却仍然力不从心,风声鹤唳。

这两者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后面我们要讲的两场导致魏国力衰弱的大败,全都是在这个战略背景下走向失败的。

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大机会,他的战略投放角度,如果在西边的关中平原,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将彻底改写。

关中肯定会比中原那些小国难啃,但只要你打下来,它的收益就将源源不断的体现出来。

再来看一下关中的地形吧,几个咽喉要道,中间浅绿是一片大平原。

首先,维护成本低,关中又称四塞之地,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这四个关占住了,外面的势力就休想伸进手来。

其二,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是提供粮草的战略大后方。

之所以说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大机会,在于此时占据关中平原的秦国,是很有机会拿下来的。

秦有三点可伐。

一,秦国此时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政局不稳,频频出现废立国君的动乱。

二,秦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华夏诸侯多处于鄙视它的态度,此时又与传统盟友楚国关系冷淡,楚国当时也在中原投入大兵,无力援助秦国。

三,魏国控有崤函,河西之地,秦国无险可守。

如果当时魏国能够一鼓作气的将战略眼光从东转向西的话,历史会是怎样走向,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秦国的独特地势以及关中的黄土地在等来一个人后,开始展现出它的巨大战争能量,这片鞭笞天下的神奇土地成为了魏国最心碎的一次错过。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战略错了,无论多少次战术的成功,都无法进行弥补。

后面魏在中原的大地上一路狂奔,开拓的土地超过了河东本土,整个魏国的政治中心也逐渐向中原地区转移,直到名将庞涓遇到了被他弄瘸了的师兄。

桂陵之战

魏文侯在的时候,是个明白人,就是创造“四个自信”那位,与韩,赵这老三晋的关系处的一直不错,所以文候时代,在攻略中原的时候成本就特别低,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不过他不在了以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就没那么明白了。

魏武侯很不明智的押宝了赵国的皇储之争,他只看到了收益,却没有估计到赌输了之后的代价。

他押宝的那次赵国皇位大选失利,竞争对手赵敬侯在上位后开始找魏国的麻烦,赵,魏两家之间出现裂痕,而且越来越大。

如是因,如是果,魏武侯卒了以后就遭了报应,他的两个儿子也在皇位上大打出手,赵国趁魏国内乱,联合韩国将魏国打了大败,将首都安邑围了起来,准备将魏国一分两半,然后扶植这俩儿子一人一半,搞一个东魏西魏。

没想到的是,后来的魏惠王出人意料的拿下了争权的兄弟,迅速统一了魏国政坛,挫败了韩赵的阴谋。

转过年来,魏惠王报仇于韩赵,一败赵于浊阳,再败韩于马陵,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又过了几年,韩赵两家又卷土重来,但这次又被魏国击败(魏国实力是真强)。

魏惠王主政了十多年,一直没怎么过踏实日子,当年他爷爷的战略后果开始显现,他突然觉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虽然总是打胜仗,但国力却一天天疲惫。

他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

再也不能这样过!

他锁定了一个目标,准备倾国讨伐,毕其功于一役,这个目标,是积怨了多年的赵。

为了消灭赵,他分别找了韩昭侯,秦孝公,齐威王,在充分的进行沟通后,三方分别对于不帮偏手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共同承诺:“只看架,不帮架。”

魏惠王在取得外交承诺后,开始兴兵伐赵,直逼赵国国都邯郸。

邯郸在魏国的大兵猛攻下岌岌可危,赵国开始四处求援。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2200年后,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轻描淡写又振聋发聩的说出了这句外交上的至理名言。

魏惠王以为他搞定了三家大佬,但其实至少有一位大佬根本就没拿这句承诺当回事。

你俩要是互咬一嘴毛,那随便咬,你都快把他咬死了哪行?我得拉偏手去!

齐威王看到赵要断气后决定伸出援手。

齐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从经济大师管仲富国强兵之后,坐拥鱼盐之利,背靠大海地利,这个国家就一直是中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

最神奇的是,这个国家比英国人提出“大陆均势”早了2000年就提出了春秋战国版的“中原均势”。

即:“中原地域不能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威胁我的统治。”

从这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齐会与魏国反目而救赵。战争只是战略的延伸,齐国就是一个战略上非常拎得清的国家。

齐军出发后,用参谋长孙膑的计策,不发兵赵地,而是攻打魏国的陪都,河内重镇,大梁。

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攻敌所必救”,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名头挺响,但实际上,孙膑的计策其实并没有起到作用。

因为齐国在出兵大梁的时候,赵国那边的邯郸守将已经投降了,赵并没有得救。

主将庞涓拿下了赵国第一大城,按说该得胜还朝了,此时他只要回防大梁,剩下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但是,当他得知齐军中有被他害惨的一个人后,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这个人,尽还是他的师兄。

他害了人,还愤怒?

这段情仇得展开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5600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