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终成“刚需”
早期购买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投资群体的介入,这些资本对楼市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但这两年不断逼出楼市金融水分,也让这些资本逐渐偃旗息鼓。
首先是购房端:关注楼市动态的都清楚,今年下半年开始,各地的房贷利率均已上浮 ,特别是一线城市 ,在贷款方面更是没有空子可钻。
其次是开发商:从融资到信托再到海外债券的整顿,比以往都严厉得多。
再其次是金融领域:金融端严防死守,禁止水分流入楼市,各大银行违规操作的罚单频繁出现。
这种全方位的整顿,并未给楼市留出口子。
在炒房客,资本纷纷撤出后,除了刚需,谁还会继续顶着,是资本?还是炒房客?显然都不是。
楼市的整体购买力,只能重新回到刚需群体身上。
当然也该庆幸我们的人口基数,有无数的人口顶着,所以房价才不至于有大幅的变化,这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手段也才得以平稳的实施。
以前是刚需迫切需要房子安家立业,而如今,俨然已经成了楼市需要刚需维稳的局面。
但楼市的整体状况对如今的刚需而言,难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刚需既调动不了超大的杠杆,也没有能力迅速挪腾资金进场,一线楼市只能继续等待。
等待刚需购买力提升。
被套牢在三四线的购买力
购买力是指取得收入之后购买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反映该时期全社会市场容量的大小。
在楼市中也一样,我们看楼市总习惯分城市看购买力,但楼市购买力也是一个整体,刚需群体购买力的总和也是相对恒定的。
一线的购买力来自五湖四海,这一点从各城市外来人口就能清晰看出,就不做过多叙述了。
在上一轮楼市普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楼市上行期带来的无形压力。
来自五湖四海的非户籍人口在一线买不起自然会涌现三四线。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也不少,在一线工作,在老家买房。
但“在一线工作,回老家买房”如今有多痛,只有自己知道。
迫于上行压力回乡购房,大部分正踩在高点,推高三四线房价的同时,也损失了首套房票,还被高位套牢。
当下,一线楼市平稳,房价稳中有降,在老家买了房子,想再在一线购房,如今的政策也很难允许,对于失去首套资质的刚需而言压力不小,二套多出来的百八十万的首付就难倒了一大片人。与此同时,老家的房想解套也并非易事,解不了套的三四线,短期内就买不起一线房产。
而这盘棋,在金融和大政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总得要有一个先活,一线购买力想要回温,只能二套放松,或三四线房产解套。
但目前来看,这两招很难真正落地。
所以,一线,也只能长期看好,短期期待还是适当降低的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5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