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汉
路见不平,见义勇为,这样的人要表扬。
无论法制多么完备的国度,无论多么讲究个人自由的国家,“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都是一种被人称道的义举——就算是“逞英雄”,也好过真狗熊。
但是,我们还是建议,这一条在泰国不适宜实施。
尤其是红灯区。
10月2日凌晨,泰国南部洛坤府,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命案。
在那天晚上的深夜,两名泰国男子——41岁的洛坤府人桑亚,和来自泰国中部暖武里府的24岁青年威沙鲁,来到当地一间卡拉OK厅喝酒。
两人都是平凡善良的普通职员。
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夜晚,一个出门放松的日子。
凌晨一点,人性中许多的东西,往往会被释放出来。
正当两人在门外的桌椅上喝酒时,突然夜场中闯进三名大汉。
三名“匪气腾腾”的壮汉,原本在店里喝酒唱歌,谁知却一言不合,与店中的顾客和服务员大吵起来。
他们试图骚扰一名店中的女子,对她污言秽语,破口大骂。
双方大吵起来,眼看就要动手。
这时,在门外喝得微醺的桑亚和威沙鲁,挺身而出,阻止三名流氓对女子的骚扰。
三名流氓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便邀约两人到门外去较量一番。
两人毫不示弱,当即应战,于是三名流氓和两个平民,就这样在夜店门前的街道上掀起一场街头混战。
要说两个见义勇为的泰国男人,端的是两条好汉,居然与三名大汉打得有来有往,难解难分。
愿打愿服输,不打不相识——那是武侠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景象。
在现实生活中,暴力只会炸起更多的暴力。
眼看无法速战速决,之前觉得颜面无光的流氓,现在更觉得丢人现眼。
一名流氓突然掏出一把小口径手枪。
这一回,流氓的枪法显然比他们的拳法要更好——两声枪响之后,两名见义勇为的泰国男子顿时应声倒地。
一人头部中枪,当场死亡;
另一人腹部中弹,最终在清晨5点左右,在医院里不治身亡。
开枪之后,三名流氓瞬间酒醒,随后骑着摩托车逃之夭夭。
警方表示——“现场天色太黑,目击者没有看清行凶者的车牌号”
总体而言,泰国是一个温柔的国度,是一个安全的国度。
甚至,还是一个要在电视里给烟酒枪打码的国度。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就此可以小瞧泰国人的杀伤力。因为,泰国既是泰拳的发源地,也是一个允许私人合法持枪的国度。
拳脚无眼,并且常常发展成“枪火四溅”,
在泰国,常常看到这类新闻:
某人与某人吵架,其中一方掏出枪来便把对方几枪干掉了。
在华人圈子里,也常听到各种版本的“被枪吓尿”故事:
故事的情节,一般都是某强壮同胞,或者某同胞的强壮朋友,在酒吧打了泰国人一巴掌。
泰国人打不过他,转身跑了。
然而还没有等打人者得意两分钟,泰国人又回来了,
并且带着车后备箱里的一把枪,
然后,故事的结尾,我们的那位黄飞鸿附体的“强壮同胞”,当场给人跪了……
这种故事,泰国华人口口相传,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编的。
但是,想必故事总有一个原型,是真实存在的。
老汉搞媒体,时常会接到一些货真价实的爆料电话。
不止一次,中国人与泰国人谈生意,泰方有个神经病,“带枪谈判”,双方不欢而散,报警解决——警察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没收枪支,批评教育。
也有时候,中国人和中国人起了纠纷,其中一方中国人,去外面请了泰国神经病(或者男朋友什么的)前来“带枪谈判”——结果被一屋子中国人当场夺枪,打个半死,押送警局。
警察的处理方式,依旧是:没收枪支,批评教育。
在泰国生活,也总会听到过一两次这样的对话——“要不是看在你是XXX的XXX份上,早就拿枪把你干掉了!”
泰国六千多万人口,就有620万张持枪执照,在东南亚持枪率稳居第一,而枪击案致死率更是比美国还要高出一倍。
虽说法律规定“公共场合不得持有枪支”,但是这条法律实在是落实得不怎么样。
根据《泰王国枪支管理法》,申请合法持枪者年龄必须在20岁以上,并且须递交无犯罪记录证明,同时需要准备各类公证及签署多项安全保障协议。
枪支的使用区域及弹药编号数量均需备案,超出枪支弹药使用区域及权限也将构成违法。
具备申请合法持枪资格后,有关部门的发枪审核工作细致而繁琐,通常周期较长。
泰国枪支管理法专家颂萨指出,由于合法枪支管制条例约束较大,部分年轻人群开始使用自制手枪。
一支合法的枪背后,必然藏着十把非法的枪,再加上民间自制的火铳土枪,热血技校生黑帮最爱的“钢笔枪”(只有枪管和撞针的简易枪支)——想在泰国遇上枪,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子弹不长眼,在泰国最好别主动惹人。
如果被别人惹了,最好也要通过理智合法的渠道去解决,最好不要选择“自己动手”。
2018年,一名花店老板娘,一怒之下将隔壁摆摊的一对母子当街射杀
见义勇为,永远都是值得尊重的。
如果真的有同胞,在泰国制止了犯罪分子的恶行,一定是中国的光荣,泰国的英雄。
但是,作为一个公共媒体,我们不想鼓励大家“奋不顾身”。
2017年,一个泰国孩子把真枪当成玩具枪,射爆朋友头部
死去的两名泰国汉子,是两条好汉,是值得敬佩的英雄。
但是,死得太不值。
自己的生命,很宝贵,不要乱用——
何况泰国情况复杂,有时你奋不顾身,最后却变成了泰国警察和媒体口中的“暴力分子”。
在泰国,万事小心,不要和垃圾人浪费时间与生命。
泰国的问题,留给泰国人自己去解决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5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