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除开国君主骁勇善战外,后世之君大多“养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么,住在皇都的寸土之地,如何能有效控制千里之外的百万雄师,是统治者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明代是中国古代非常特殊的一个王朝,其特殊性在于明代从始至终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边防问题。如何能够既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又保证军队的忠诚性,这样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明代统治者的心头。在长期的实践中,明代形成了“以文治武”、“内外互制”、“上下相维”的监军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以内宦治外将,开宦官监军之先河
明王朝建立之初,确立了“卫所制度”,形成了“将不专兵,兵不私将”的军事特点,皇帝得以牢牢地把握军权。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在清算开国宿将时,没有一个人称兵作乱。
但是,以维护和巩固专制王权为目的卫所制度注定要在军事战斗力上大打折扣。分散的防线,兵将不相习的状况,使得军队根本无法应付长期的、频繁的、突发的边境防御战争。与此同时,明王朝的边防问题却依然严峻。在洪武、永乐两朝数次北征,却未能彻底消灭蒙元势力后,明王朝不得不面对与蒙元势力长期作战的边防现状。
于是,“总兵镇戍制”应运而生。先进的战区体制,常设的军事长官,大大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但大帅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隐患再次悄然而生。一边是手握重兵、长期在外的军事将领;一边是身无外物,依附皇权的内侍宦官,何者更容易被控制,一目了然。于是,外派心腹宦官去监视总兵将领们的一举一动,成为了明统治者最好的选择。自永乐朝始,除嘉靖朝有撤回监军宦官的情况外,其他皇帝都不断地增设宦官去监军。
宦官们虽然有一流的忠心,但却没有一流的军事指挥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监军宦官的主要职责是监察总督、巡抚、总兵等文武大吏是否违法违制、危害皇权,并不介入军队的日常管理、军事训练和实际的作战指挥等事务。
监军宦官身份上是皇帝的代言人,其权威实际上是皇权的外化表现。因此,为了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的威慑力和控制力,皇帝往往对监军宦官是支持与袒护的。但凡是被监军宦官弹劾的文武官员,无不获罪,马士英、杨振等将领皆因监军宦官的弹劾而获罪。而对于监军宦官恃宠而骄、横行霸道、歪曲事实、构陷将领的行径,皇帝却往往庇佑,例如宪宗时,郑忠监军贵州,在军中横行霸道,贵州巡抚陈宣上奏弹劾,请求撤销郑忠监军之权,宪宗没有同意。
正所谓,权力带来腐败,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在皇帝的袒护庇佑之下,监军太监横行霸道、骄纵恣意的行为越来越多,对国家边防和军队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英宗北征,太监监军,将领无法决定军队的进退攻防,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无数精锐之师白白丧生,给明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明王朝对蒙元势力的骚扰只能转入被动防守阶段。又如,崇祯皇帝轻信监军太监,结果陷入女真的离间之计,处死袁崇焕,导致帝帅离心,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总之,从永乐外派宦官监军之后,有明一代监军宦官的势力一直在扩张和强化,成化朝的汪直、正德朝的张永、谷大用更是直接掌管了实际的军务。宦官监军虽然有效地保证了皇权对于国家军队地全面控制,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
以文臣治武将,上下相维的监军体制形成
对于明朝统治者而言,宦官虽然可靠,但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能监察将领是否违法违制,却无法洞悉将领们的军务是否符合皇帝的需求,这无疑阻碍了皇帝实现更加深入地控制国家军队的意图。所以,以文臣治武将,培养“文帅”队伍的监察模式便应运而生。
文臣监军最早见于正统初年,此后不断发展、强化、完备,最终形成了总督、巡抚、巡按以及兵备道四个层级的文臣监军体制。明朝统治者也把监军文臣纳入了号称“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的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序列,以彰显皇帝对监军文臣的重视。
文臣监军体制的最高层级是总督,创设于正统初。明中叶以后,大规模国防压力越来越重,北有蒙元,南有倭寇,女真也逐渐崛起,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较为频繁,所以明王朝往往将若干军镇合并成一个大战区以应对大规模的战争。战区的扩大,意味着皇权对军队的控制难度增加,皇帝便特别选拔亲信文官担任总督,有将军队的指挥管理大权转向文臣手中的意图。不过,在具体的军事实践中,总督虽有“文帅”之称,但却很少直接指挥各项具体战事,只是负责协调本战区内各镇的军事行动,监督和考核军事作战的总兵及下属将佐是否称职。所以,于其说总督是“文帅”,倒不如说其是“军事总监”。
在文臣监军体制中,巡抚的出现是最早的,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命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朝、宣德朝,也有经常派遣大臣巡视各地,安抚军民的记录。不过,这一阶段中,巡抚还只是因事临时派遣,事竣则还朝。正统初,巡抚成为定制,主要职责是监制将帅,督察地方军务。巡抚以皇帝代表的身份监临官兵,位尊权重,在弹劾失职将领、整顿军纪方面颇有成效。《明史·杨一清传》载: “帝(明孝宗)命一清巡抚陕西, ……劾罢贪庸总兵武 安侯郑宏,裁镇守中官冗费,军纪肃然”。明末,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巡抚也逐渐负担起指挥军队作战的重任。
由于总督和巡抚位高权重,便渐渐自成势力,向“文帅”转变,明朝统治者便难以继续控制他们,那么他们监察军队的作用便大大降低了。于是,嘉靖以后,皇帝越来越倚仗巡按来进行监军事务。巡按又称巡按御史,虽诞生于明初,但其职能直到万历朝才明确下来,即巡按主要负责“纠弹”和“覆勘”,而巡抚主要负责“叙功”和“荐举”,因此,从总兵大将到总督、巡抚,都在巡按的监察范围内。
除了专门针对军队的监察文臣外,明朝统治者还赋予行政和司法监察机构额外的军事监察权,这就是兵备道。弘治中,明政府以地方按察分司为单位,设置兵备道,又称监司,归巡按掌管。这一举措将国家政权监察机构与军事监管制度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专制皇权对军队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明后期,由于巡按的监察权力日益提升,其下属的兵备道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其巅峰时期竟然可以与总兵大帅对等。
内侍与外臣,监军体制内部的制衡
制衡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御臣之术,为了制衡,往往机构重置,不求效率。明代统治者把制衡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为了监察百官而设锦衣卫,为牵制锦衣卫又设东厂,为控制东厂又设西厂,为打压西厂又设内行厂。在军事监察上,明朝统治者故技重施,文臣监军体制内部尚且有巡按监察总督和巡抚,监军文臣与监军宦官之间自然也是此起彼伏、互相牵制。
虽然文臣监军系统上下相维,已经非常完善,但是由于文臣毕竟是外臣,皇帝对其的控制力有限,再加上文臣内部自有门派团体,所以极容易以自身权力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势力从而脱离皇权的控制。因此,在文臣监军系统完备的情况下,宦官监军制度并没有被废止,反而更加繁荣。因此,明代形成了由文臣和宦官两个系统组成的监军制度,边关要塞,俱设镇守太监、总兵官、巡抚都御史各一员,被称为“三堂”。
“三堂”之内,其地位高低也有变化。景泰年间,以总兵官为首。但由于宦官是内侍,与皇帝朝夕相处、更为亲密,自然也更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于是,从成化朝开始,‘三堂”之中皆以镇守太监为首。
虽然监军宦官仰仗皇恩便怙宠专权,但监军文臣仍能对其发挥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成化年间的彭谊、正德年间的马中锡、嘉靖年间的刘麟,都曾在巡抚军队的过程中成功弹劾镇守太监。可见,在明代宦官势力最为猖獗的成化、正德两朝,巡抚尚能压制其嚣张气焰,其他朝代,军队监察体制内部的制衡机制的有效性也可见一斑。
结语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国土广博的国家,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封建割据一直是古代帝王的首要工作。明朝作为封建制度成熟鼎盛的王朝,其监军制度也颇为完善。虽然,明代的监军制度是应加强皇权的诉求而生,但客观上确实为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国家分裂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4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