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晋,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王导。出身于"琅琊王"的他,从小就品貌不凡,被人认为有将相之才。在与后来成为晋元帝的司马睿南渡到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后,他一力辅佐司马睿,并在西晋灭亡后,主导了司马睿的登基,在稳固孱弱的东晋政权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司马氏的帝王之路在西晋灭亡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西晋与东晋,与之后的北宋与南宋,是两个有名的一个朝代分成两半的王朝,相比于南宋,东晋政权的建立受到了当地人很大的排斥。当司马睿来到建康的时候,迎接他的并不是友善的目光。那时候三国时期刚刚结束不久,南北矛盾很深。包括陆逊的孙子陆机等南方才子在来到洛阳之后都受到了冷遇。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氏被人赶到南方,想要建立自己的统治自然是十分困难的。
更何况大家都不是傻子,资源是有限的,一共就这么点儿地儿,北方士族来到南方,必然要分薄南方士族的利益,两者当然会产生冲突。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当时局势的严峻,司马睿南渡来之后,整整一个多月,当地的名门望族竟然没有一个来拜见他的。还是王导给他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他坐上高大的车辇,自己和兄弟王敦在后面骑着马紧紧跟随着他,同时让侍卫们摆出仪仗来,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气势,从而折服了围观的当地士族。王导又建议司马睿征收当时南方的出色人才作为自己的幕僚,由此笼络了人心;除此之外,他还积极的与南方士族结交,即使受到委屈也不以为意。大家都知道那时候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特别是南北方的方言,差距是非常大的,王导为了积极的适应当地环境,就放下自己的架子,开始学习当地的方言也就是吴语。
曾经有个人去拜访他,当时是夏天,王导用自己的腹部贴着弹棋局来取凉,不断的说"何乃渹(音hong)?"这几个读音出自于吴语,意思是为什么还是这么冷,后来这个人退出之后,有人就问王导说了什么,他回答说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不过是在说吴语罢了。这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王导放低姿态,积极融入南方的表现,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作为,南北的矛盾逐渐有所缓和,这样才换来了东晋朝廷的一时安稳。
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王导在品德上也颇有过人之处。西晋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有一个富翁名叫石崇,性格非常残酷,他当时豢养了很多侍女,等到别人到他家做客,他就让这些侍女来劝酒,如果客人拒绝,他就会杀了劝酒侍女。有一次王导和他的弟弟王敦拜访石崇,王导其实根本没有酒量,但是为了不牵连侍女,他选择喝酒,而且喝得满脸通红;而王敦的情况不同,他本来能够饮酒,但是他不愿意为侍女而迁就自己,所以石崇连杀了三个侍女,王敦也不饮酒,王导劝他怜惜一下这些侍女,王敦却始终认为石崇是在杀自己家的人,不关他的事。从此事可以看出两人格局的不同。后来王敦反叛后病死,王导却一直忠于晋室,他们在此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别,也许就是他们日后命运不同的原因。
王导还曾经闹过一个小笑话,他的夫人名叫曹淑,性格比较好妒,只要看到他周围有比较俊俏的人,即使是男子也要将其辞退。王导没有办法忍受,就在他处私建了一个别院,然后藏了不少妾室,还生下了好几个子女。有一天这件事被曹淑知道了,就带领大批奴仆,拿着刀向那处别院赶去。王导听到这个消息特别着急,下令车夫驾着牛车也上那边奔去,结果他又嫌牛车奔跑得不够快,于是就用长长的拂尘抽打牛,不巧拂尘还不够长,所以还打不到,真是非常狼狈。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赶在自己夫人之前到达了别墅。维护了妾室和子女。这件事传出之后,有个人因此而嘲讽他,和他开玩笑,对他说朝廷要给他加九锡,王导有点欣喜,有点莫名其妙,说怎么会这样呢?那个人就说其他的不知道,但是据说好像有比较长的拂尘和栏杆比较短的牛车,此言让王导大为尴尬。
这样一位英明的人物,晚年的时候却以糊涂著称,送给他的文件,他经常看也不看就签名了。其实王导的"糊涂",很早之前,在他于扬州担任刺史的时候就有所表现,当时他派人到地方上去考察官员政绩。其他人回来后向他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有一个名叫顾和的人却没有说话,问他原因,原来他是认为王导在辅佐朝政的时候,对朝中官员十分宽松,现在却对那些地方官要求严苛,显得没有必要。王导听到这番言论后,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众人努力了很久的一次考察,就此功亏一篑。
而针对他晚年的糊涂,王导也有一番说辞,他曾经这么说,人们说我糊涂,但是将来人们会怀念我的糊涂的。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自信?个人认为,是因为他知道以当时的情况,国内矛盾实在是太大,即使是他筹划了几十年,也不过是勉强维持着平衡,这种情况下如果真的要严峻治理,事事认真,有很多小矛盾就会引出大问题,到最后就会不可收拾。在君王昏庸,朝中无人的情况下,能够维持表面上的平静就已经很好。而且以当时的局势,虽然有很多问题,却还可以勉强支撑。如果他还年轻,那么还有一点一点对其进行纠正的精力,而在他年老之时,如果出现什么波折,是他无法应付的,那时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惹出大乱子,这时候,"糊涂"反而成了一个好的选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30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