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舂暖花开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启奏皇上,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那是神仙的住所,若能求神仙赐子仙药,陛下就可以长生不老,永葆我大秦万世江山“。“果真如此?朕命你前去仙山求取仙药。”徐福得到秦始皇的信任,从国库中提取了银子,驾乘着小船入海求仙去了。这也就拉开了中国航海史的帷幕。秦朝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把注意力转向海外。他先后四次亲自视察沿海地区的港口,并曾乘船沿海岸线航行。不断有人对秦始皇说,海上有仙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药。他便遣人乘船出海寻求,徐福就是其中的一个。
秦始皇东海迅游
徐福是齐国(今山东一带)的方士。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上书皇帝,请求出海访求仙药。秦始皇听信了他的话,命他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出海。这次出海并无结果。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徐福又对皇帝说,出海时为大鱼阻挠,不能到达仙山,希望船上配备有力的射手对付大鱼。秦始皇便命令他们带着捕捉“巨鱼”的工具,再次出海。但秦始皇在这次东巡途中病死,从此以后,徐福一行的踪迹便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消失了。
徐福雕像
民间传说,徐福等人渡海到了日本,在那里安家立业。日本的徐福遗迹不止一处,其中如和歌山县,便有徐福墓和徐福祠。在秦始皇之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曾多次巡视滨海地区,派人出海寻求长生之药,但同样没有什么结果。秦始皇和汉武帝对海外仙山的憧憬和追求,并非偶然。这固然是统治者私心贪念,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航海活动,到这一时期已有相当的进步。中国内地的东面和南面都是广袤的海洋,海岸线是长达18000公里。中国滨海地区的居民,很早就从事开发和征服海洋的活动。
徐福祠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造船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国家如齐、吴、越等,都拥有相当可观的船队,用于运输和作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海上仙山之说盛行,滨海地区国家的国君纷纷热衷于对仙山的寻求。日本列岛与中国隔海相邻,双方何时开始发生接触,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说明。而徐福似乎成为有记载的第一位亲善大使。当初的徐福随着秦始皇的去世而踪迹全无,后世的人们对其落脚之处做了种种考证,最后普遍认为安顿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徐福入海的故事也逐渐演化成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
在海对岸的日本熊野相传是徐福登陆之地,那里有徐福墓和徐福宫,还有不少日本人前来祭祀进香。在他们看来,徐福不仅仅是个求仙方士,更是将耕作、捕鲸,甚至造纸等生产技术带到日本的,传播文明的始祖。中日两国学者一般认为,日本的稻作农耕技术是从中国传入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此外,从日本新石器时代的文人遗物(石块、漆器)的建筑形式,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当然,最初的交往是偶然的,也没有比较固定的路线,因此辗转相传,日本就变成了神奇的仙山。
徐福到日本
到了公元1世纪,日本列岛与中国内地之间开始了正式的联系。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前57年),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遣使来大陆,东汉朝廷热情接待,赐倭奴国王金印。此印于公元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上重新发现。从此以后,两国之间常有往来。日本出土的铜境,其中一部分是公元3-4世纪从中国输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中国江西的工匠到日本后制造的。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日本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位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海洋称东海,因此中日之间的海上航路,也就被称为东海航线。
参考资料
《史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2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