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媒体记者在曹妃甸矿石码头参观采访。当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邀请50余名中外记者来到河北唐山,参访曹妃甸矿石码头、曹妃甸西站、南湖公园、唐山工业博物馆等地,了解唐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路一凡 王晓)唐山市曹妃甸区内的道路空旷而平坦,记者们乘坐的客车在行驶过程中,时而经过几辆液化天然气罐车,时而经过载满土的货车。路上偶有行人,海边有零星几个正在垂钓的市民。
27日一早,记者们乘坐新近开通的D6611次动车,由北京站始发,经停唐山站,最终抵达曹妃甸东站,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唐山行”,探索一座因煤而建、因钢而兴的重工业城市是如何转变成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当天,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主办的“唐山行”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来自50家境内外媒体的55名记者共同走进被誉为“近代工业的摇篮”的唐山,探访城市内的“产业地标”。
戴着红色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地行走在码头上。海面波光粼粼,65米高的橙色卸船机矗立在码头上,两侧贴着标语“服务至上,效率领航”。6台卸船机上的6个抓斗在运行过程中左右晃动,抓斗里面装的是铁矿石。
临海有港。在曹妃甸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港口码头上,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卸船机,开展当天的矿石卸货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和实际作业情况设置程序实现卸船机的半自动化。
曹妃甸港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解:“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等地的铁矿石经由卸船机从船舱抓取后,通过卸船机下方的皮带流程运输至堆场,再由堆料机堆成货垛,在这一过程中会注意防扬尘处理。待所有必要的放货手续办理完毕后,由此通过公路、铁路等方式运输至钢企,进行炼钢生产。”
在谈到货物进口情况时,他说:“进口的货物都是货主(钢企或贸易商)和国外的矿山谈好,再由船方运达指定港口,港方则为其提供装卸服务。”
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中里展示了唐山市140多年的工业史。主要展馆“工业之路”文明馆,详细展示了唐山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分别为“洋务运动、开滦煤矿、唐胥铁路、启新水泥、唐山电力、唐山陶瓷、唐山钢铁、工业影响”八大板块。
在展馆内,中外记者先后体验了《开平矿务局股票》版画印刷,感受工业的魅力,并纷纷与自己制作好的版画合影。
在曹妃甸西站内,伫立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宣传栏,翻车机房外贴着 “安全没有旁观者”的标语。记者们近距离观摩了重载万吨煤的翻车的日常作业。
伴随着轰轰隆隆的响声,一列重载列车缓慢地沿轨道前进。随后,一节黑色的卸船机卡在固定的外框内,按照提前设置好的程序,倾斜175度,将载运的煤矿倾倒出。
讲解员介绍,大秦铁路2万吨或1万吨、1.5万吨重载列车在抵达曹妃甸港后,车辆不必解体,直接驶入翻车机房进行翻卸车作业,卸完即走。曹妃甸港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翻车机房,以及效率最高的翻车机。每一台翻车机均可同时翻卸4辆载重80吨的C80车辆,1小时即可卸完一列105节的单元万吨列车。
9月27日,媒体记者在唐山工业博物馆内体验雕版印刷。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来自《阿富汗时报》的赛迪奇·胡赛尼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曹妃甸万吨重载列车卸车点,“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唐山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科技的领先地位,着实令人惊艳。”
2018年,唐山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意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型建材及装配式住宅四大支柱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0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今年上半年,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
唐山还深入推进“京津孵化、唐山产业化”,近年来,全市谋划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近500个、完成投资1500多亿元,曹妃甸和芦汉两大协同发展示范区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集中承载地。
今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历史上首次突破40%,达到40.1%。
据当地官员介绍,唐山坚持遵循生态优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推动发展方式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打造“高、新、轻、绿”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实现产业结构迭代升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0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