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一年补习费高达12万!优秀孩子齐聚豪门,寒门真再难出贵子?

一年补习费高达12万!优秀孩子齐聚豪门,寒门真再难出贵子?

文/薛老师

精英教育理念的兴起,催生了各类补习班的诞生,在一线城市的中心商务区,我们可以看见,一条街上就能有好几家上市教育机构的分点。

通常,这些上市教育机构都收费不菲,以只做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为特色的LW为例,小学阶段一节课的补习费就高达500元,高中阶段收费更为高昂,一节课接近700元。

这还是上市大机构里收费算便宜的了,某思一对一的补习费,小学一节课就接近600元,而能接受如此高额补习费的家长,非中产阶层莫属。

我初略算了一下,按一节课500元的价格,一周上一次课,一个学期20节课耗费就是上万元,这还只是一门学科。

三科都补习的孩子,一个学期光学费就要3万多块,一年就是6万块。

关键是,这些孩子一门学科,还要细分成不同部分在各个机构补习。

比如我带的一个孩子,就是在某思上课内的数学拓展,在我这里补习奥数,在某行补习作文,在某思专门学习古诗词。

如此一来,一年的补习费不会低于12万,换做普通工薪阶层的父母,根本承担不起这笔不菲的补习费。

从小就奔跑于各个补习班学习,这个孩子非常优秀,思维和计算能力都远超于同龄的小孩,才10岁就已经知道根号,并能简单求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了。

在平时的工作中接触到的都是这些出身于中产阶层的优秀孩子,有老师感慨:“优秀真的是砸钱砸出来的。”

在我看来却不尽然,培养优秀孩子自然离不开花钱,但只靠花钱,想把一个孩子培养得优秀,是远远不够的。


什么样的孩子才叫做优秀?

“优秀”一词出自鲁迅的《书信集·致赵家璧》:"我以为印刷,装订,都要算优秀的。优秀泛指人某一特质突出、好的意思,是一种客观的差异。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优秀的定义,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在应试教育下,我们普遍觉得一个孩子成绩好,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就叫做优秀,实际上,优秀并不只有“成绩好”这一项标准。

一个孩子跳舞很棒、唱歌很好听,或者很有礼貌,只要她有某一项很突出的才能,我就觉得这样的孩子是优秀的。

为什么中产阶层孩子给人的感觉普遍都是优秀的?那是因为这些孩子在成绩、学业和品行上,都很突出。

有人就会说,这些有钱人家孩子样样优秀,还不是靠砸钱?

砸钱补习只能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平,拓展她的思维,但情感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培养优秀孩子太花钱,寒门再难出贵子?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叫“寒门出贵子”,意即出身低微的人通过努力也能改变命运,然而在现代社会,寒门却越来越难出“贵子”。

纵观近年高考,上名校的基本都是家境好的孩子,今年的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家庭虽不像网传的父母毕业于清华北大那么夸张,却也是出身于高知分子家庭。

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给了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小就喜欢看科研的纪录片,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他得以接触多种文化活动。


反观活在底层,父母每天为衣食奔波的寒门学子,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而对孩子的学习上,鲜少关心。

武大四大名嘴之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副教授尚重生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题目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试中出现的一些网络语言,农村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其次,"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隘;再次,寒门学子社会关系匮乏,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的确,如今书法、绘画、奥数拓展,一小时收费动辄上百,更有父母花费上千为孩子请外教,穷人家的孩子,在教育上,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

然而,寒门真的如网上传言般,再难出贵子了吗?

父母的教育观念,可能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每隔7年,BBC就会去重访这些孩子。通过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后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他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命运在尼克的身上失去了作用,他实现人生逆袭的背后,除了多年来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外,还有父亲的支持。

纪录片里,尼克的父亲认为儿子不能重蹈自己的命运,做一个无知的农民,日常鼓励他看各种书籍,当有次尼克和他讨论航天知识时,他还借此夸赞了尼克一番,受到鼓励的尼克从此更加痴迷于各种科技书籍,潜心搞科学研究。

最后,尼克21岁考取牛津大学物理系,28岁时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成为大学教授。

乡村男孩成为令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抛开尼克个人的努力不谈,是父亲在教育上的引导和付出的爱,影响了尼克的一生。

在这个社会,豪门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出身平凡的普通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命运就此定型,通过接受教育,是有机会逆风翻盘的。


致“寒门父母”:给孩子爱和包容,学会引导孩子兴趣

安徽卫视第二季《超级演说家》刘媛媛,就是寒门贵子的典范。

在节目中她提到,自己爸妈都没读过什么书,妈妈甚至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但是她的母亲觉得读书很重要,哪怕吃再多的苦都要供孩子读书。

她的两个哥哥双双考上大学读研,她本人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在演讲中她提到:“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他成功的所有的可能。”

所以,经济条件上不宽裕的父母,想要培养优秀孩子,并非完全不可能。

前提是,父母得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倾其所能去让孩子接受教育。


人气专栏作家李月亮曾在文章里提到,一个孩子从小学到本科毕业,十六年不读书花钱而是去赚钱,里外是五十万。

很多寒门父母,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觉得花钱读书不如让孩子辍学打工,还能贴补家用,于是断送了孩子逆袭人生的机会。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还要给予孩子爱和包容,关注孩子的兴趣,多鼓励孩子,有意识去引导和培养他的兴趣。

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是非要花几万去报补习班上兴趣课,可以带孩子去一些公立的展览馆和图书室,让孩子在文化熏陶的氛围里成长,而不是工作之余只会打牌玩手机,对孩子不问不顾。

为什么出身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大都优秀,因为除了砸钱学各种知识和才艺,父母还特别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我带的那个10岁孩子,爸妈就是周末还会带她去文化馆看展览,去红色革命地看演出听讲座,还给她报国外夏令营。

普通工薪阶层或者农村的父母,没有那么多钱让孩子去国外涨见识,但抽空陪伴孩子,带孩子接受一些文化活动的洗礼,还是能做到的。

父母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接下来,就看孩子自身的拼搏和努力了,实现阶层跨越和命运逆袭很难,但我始终坚信,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时候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会焦虑,担心自己将来没有钱培养孩子,但培养孩子除了花钱,更多的是花费很多爱和精力。

记住,知识和眼界,是孩子打开未知的第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是靠父母给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4835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