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今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较为特殊的秋分节气。秋分时节,降水减少,天气较为干燥,我们的身体易由于缺水而出现口干舌燥、长痘便秘等“秋燥”症状。此时该如何缓解?不妨每日吃上一个梨,不仅静心解渴,还能清肺润燥。
梨子清热养阴
梨子大小皮色不一,但性味和功效则是大体相同的。其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关于梨子的药用价值,历代有名的本草典籍都有详细的论述。《千金方》:“除客热气,止心烦。”《开宝本草》:“主客热、中风不语,又疗伤寒热发,惊邪,嗽,消渴,利大小便。”《本草纲目》:“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尔。”《重庆堂随笔》:“凡烟火、煤火、酒毒,一切热药为患者,啖之立解。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梨子的总体作用是清热养阴,生吃偏于清热,而熟吃则偏于养阴。笔者在临床治病过程中,对于一些高热病人的口渴,嘱以梨来解渴,清热效果的确很好,有些人喝大量的水也不解渴,吃一两个梨子下去,口渴立止。
但万物都有利弊。《本经》、《名医别录》等一些古代中医典籍中只讲了梨子的副作用,而没讲梨子的功效;更有一些人片面注重温阳,不能以辩证的态度去认识梨子的清降作用,只看到梨子的不足,于是弃而不用,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梨子的清热养阴效果突出,前人谓为“天生的甘露泉”,是一种疗效确切、价钱便宜的亦食亦药之品。
经笔者的临床实践,梨子堪称补阴药之翘楚。虚火上浮引起的心烦失眠,吃几个梨子就可以安然入睡;肝阳上亢、血压升高的患者吃梨子,可以清肺肃气而制肝火,效果也很显著;过饮白酒,伤了肺胃之阴,梨子之甘润恰可解白酒之热毒;大便干结、牙齿浮痛,吃梨子可清泻阳明、止齿痛。
秋天吃梨润燥清肺
人和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人体的气机顺应自然则健康,不顺应自然则生病。秋天主降,秋天的气机要向下降才为顺。秋天对应人体的肺脏,肺气清宁才能肃降,肺气顺降,冬天才能让肾更好地藏匿精气。梨之性甘寒,甘则能补,寒则能清能降,故秋天吃梨子既可以防秋燥,又利于肺的清降,促进冬天肾的藏精。
梨子不可盲目滥食
梨子的功用多,也造成了一些人的盲目食用,特别是对咳嗽的治疗。只要一见咳嗽,就用梨子炖川贝母来治疗,现在此风气极盛,危害很大。梨子甘寒,川贝母苦寒,两者合用,药性之寒自不必说。如果是因肺燥引起的干咳,这样合用自然很好;但如果是受凉而致风寒感冒所引起的咳嗽,吃梨子炖川贝母犹如雪上加霜,反而伤肺,使肺的宣发力下降,导致寒邪内闭而无法发散出去,咳嗽反而加重。
所以吃梨子一定要考虑体质的寒热,火热重者可以多吃,体质本就阳虚,吃梨子只会更伤阳气,对于脾胃虚寒、风寒咳嗽、妇人宫寒痛经等情况,一定不能吃梨子。对梨子的宜忌人群如下:舌红、脉数、干咳、尿黄、便结、热疮炎症等内热之人宜吃;舌淡胖苔厚、脉沉迟而无力、尿清长、大便溏泻等虚寒体质者忌吃。
本文图片来源于构思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4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