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个故事,你就会知道什么叫胆大包天。
巴林银行标志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作为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它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相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
在早年的发展史上,巴林银行就因一系列大手笔而备受瞩目。1803年,当美国决定从法国手中购买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时,所需资金就来自巴林银行。1886年,当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时,立刻引发了申购狂潮,以至于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秩序。
到20世纪初,英国王室也成为客户,巴林银行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转折。从此,双方一直维持着密切关系。为表彰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英国王室曾先后授予巴林家族五个世袭的爵位。当年,提起巴林银行,在西方金融界可谓如雷贯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擅长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的巴林银行向海外发展,在新兴市场开展广泛的投资活动。仅1994年,它就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开设办事处,其业务网络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截至1993年巴林银行的资产总额为94亿美元,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一度在世界范围内掌控460亿美元的资产。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巴林银行大肆扩张之际,却在1995年遭遇了灭顶之灾。而导致这一后果的,居然是一名年仅28岁的普通交易员。
年轻时代的尼克·李森
新来的年轻人
1989年7月10日,一位名叫尼克·李森的年轻人来到巴林银行工作。别看他年仅22岁,但已有了相当的金融资历,因为在此之前,他曾在大名鼎鼎的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工作过两年。他一直想到交易大厅中当交易员,为银行赚取利润并从中获取丰厚的薪金,结果在摩根斯坦利没能如愿。于是他果断地从摩根斯坦利辞职,转投巴林银行,并继续在期货与期权部门做清算工作。
9个月后,他争取到了去印尼工作的机会,但巴林银行在雅加达的业务非常混乱,有大量的票证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办公室,便将票证随意堆放在地下室,亏空高达一亿英镑。李森来到雅加达后,便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开始清理票证,最终为巴林银行消除了一亿英镑的负债。他还在此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莉萨。
在雅加达获得的成功,以及摩根斯坦利银行对他的培训,使李森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他也确实聪明而且善于逻辑推理。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对他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承诺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1992年初,巴林银行在新加坡成立分行,李森顺利成为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的经理。由于深受上司赏识,他的地位节节上升,不久又加入了由18人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全球衍生交易管理委员会。
对于任何一名年仅二十多岁的年轻白领来说,这一切绝对是梦寐以求的。然而没过几年,这位原本前程似锦的年轻人却制造了一起惊天大案。
改编自尼克·李森故事的《魔鬼交易员》DVD封面
神奇的“88888”账户
圈外人可能不知道,银行系统内有许多特殊的规则,“错误账户”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在从事金融交易的过程中难免犯错误,银行内部便规定,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就必须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殊不知,正是这个本不起眼的账户,最终酿成了可怕的灾难。
当李森于1992年到新加坡任职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年夏天,伦敦总部的一位负责人给李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他另设一个“错误账户”,用以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总部。李森马上找来了手下利塞尔,两人商量后建立了一个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看来,身在新加坡的李森想必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对“8”这种吉利数字情有独钟。仅过了几周,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要求新加坡分行仍按老规矩行事,大小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而刚刚建立的“88888”账户则被搁置。但伦敦方面却不知道,“88888”账户并没有被李森取消,而祸根也就此埋下。
1992年7月17日,李森手下一名交易员金·王犯了一个错误,导致银行损失2万英镑。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错误被李森发现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业绩,他没有向伦敦总部报告,而是利用错误账户“88888”掩盖了这个失误。
如果说区区几万英镑对巴林银行而言是九牛一毛的话,那么几百万英镑就不是小数目了。不久,李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当时乔治正因与妻子离婚而整日沉浸在痛苦中,工作屡屡犯错。结果在操作一笔期货交易时,他一下就给银行造成了800万英镑的损失。得知此事后,为了挽救这位最好的朋友,也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李森再度使用了看似万能的“88888”账户。
电影《魔鬼交易员》中的尼克·李森
心虚的李森随后想尽了一切办法弥补亏空。到1993年7月,经过努力,他终于将“88888”账户从亏损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时,一堆新的错误又找上门来。
当时,由于运行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交易入账工作被积压起来。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靠人力记录,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李森在一天内的损失便已高达170万美元。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李森决定继续隐瞒所有失误。当伦敦总部派人前来审计新加坡分部的账目时,李森居然用每晚灌醉审计员的方法过了关。久而久之,“88888”账户便成了李森的救命符。到1994年,账户上的金额已达到惊人的5000万英镑!
令人遗憾的是,巴林银行总部尽管有所怀疑,但每次都让李森轻易地蒙混过关。由于看重李森在期货交易方面的才能,许多高层管理者反而对他青睐有加。他们的态度也不无道理,因为在1994年上半年,李森的确为巴林银行赚进了250万美元。结果这年在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上,250名在世界各地工作的巴林银行职员还将李森当作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尼克·李森近照
大地震引发“大地震”
起初,李森曾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利润。因此,以稳健、大胆著称的李森被国际金融界誉为“天才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预测日本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贸然地大量买进了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彻底粉碎了他的美梦。
1995年1月18日,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李森一方面遭受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继续买进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他希望日经指数最终能涨回到理想的价格范围。从1月30日开始,李森以每天1000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买进了3万口日经指数期货,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2月10日,李森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交易史上创纪录的数量,握有55000口日经期货及20000口日本政府债券。殊不知交易数量越大,损失越大。
到了2月底,李森每天都忙于交易,工作后则到酒吧躲避上司和同事的过问。这将近一个月,李森吸收了5亿多英镑筹资,而巴林银行全部股份净资产也不过4亿7000多万英镑。2月23日,在巴林银行期货交易的最后一天,李森所作的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日经股价收盘降到17885点,李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部位已达60000余口合约;而日本政府债券在价格一路上扬之际,其空头风险部位亦已达26000口合约。李森为巴林银行带来的损失,终于达到了8.6亿英镑的历史高点,从而造成了世界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眼看自己捅的窟窿越来越大,就在2月23日这天,李森突然失踪。灾难到来,巴林银行不得不紧急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它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持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英格兰银行也束手无策。最终,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贵族银行被迫宣告倒闭。
《尼克·李森自传》封面
就这样,一名职员的个人失误竟在短短几个月内毁掉了一家总资产近百亿美元的老牌银行。尽管李森最终在德国落网并被引渡回新加坡入狱服刑,但一切已无济于事,留给后人的,只有刻骨铭心的教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2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