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金融科技切忌概念化炒作

金融科技切忌概念化炒作

日前,在上海举办的一个民间论坛称之为“智慧金融论坛”。我不反对为了提高一些活动的档次,命名一个高大上的名称等,不过,过度地充斥这些东西,举办一些虚无缥缈、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就不太好了。说实在,银行业向数字化转型,未来把银行办成科技公司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都需要一件一件引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加密货币、区块链技术、人脸指纹手指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5G运用、VR、AR等技术和场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都已经在场景中广泛使用并且是非常有效的技术。

我一直讲,传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被民营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等倒逼的,是被民营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逼迫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夺走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余额宝夺走了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花呗、京东白条、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正在夺走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奇怪的是后者与传统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竞争关系。

以实体门店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主要服务的是到商业银行实体店营业场地办理业务的人;而以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的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主要服务的是网络上的客户。服务的客户对象和群体不一样,怎么会有竞争呢?商业银行服务的是到实体网点办理业务的老大爷老大妈们,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是整天趴在网络上的80、90、00后。

这里面一个最可怕的趋势是老大爷、老大妈以及菜市场,甚至乞丐竟然都开始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去商业银行实体店的频率越来越低,商业银行这部分忠诚度最高的客户-大爷大妈们也正在悄悄流失,流到网络上,进入到互联网金融的怀抱。传统商业银行猛然醒悟,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传统商业银行由以前的拒绝,到被逼迫开始拥抱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是一个可喜转变,虽然是被动的。

在这个转型之路中,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传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第一个难点在于观念,在于很难从传统金融思维包袱中走出来,解脱出来。如果始终抱着“科技金融还是传统金融”的思维,转型成功的几率就很低。

第二个难点是科技金融的基础设施或者基础资源匮乏。线上大数据是新经济新技术新金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能源。而传统商业银行欠缺这些基础设施,即没有大数据积累。目前商业银行从线下转型到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等浅层次的互联网金融层面尚可,如果向智能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的信用金融、高端金融分析师金融层面转型难度已经非常大了。

人工智能金融有三要素:大数据、算法和算力。最基础的大数据银行目前都不具备,算法和算力差距就更大了。

现阶段因优先提高大数据能力,合作与购买是银行转型的两大出路。所谓合作就是与大型互联网巨头合作,共享其大数据资源;所谓购买就是向具有数据的互联网公司购买数据。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余丰慧

编辑 郭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943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