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张瑶是一位职场女强人,月入三万,杀伐果断。
生完孩子后,她休了5个月的产假,就回去上班了。
起初,张瑶为了儿子然然的营养,加入了“背奶大军”。一段时间后,觉得背奶实在麻烦,加上工作后母乳减少,就在然然7个月的时候,决定把母乳给断了。
刚好,张瑶的父母准备回老家一段时间,就让他们带着孩子回去,彻底把奶断了。
02
没想到,却因此埋下了祸根。
突然断奶,然然很不适应,饿着哭了好几天,才接受了奶粉。
这一折腾,导致孩子肠胃不好,消化吸收受影响,进而身体瘦弱,时不时就有发烧咳嗽这些小病。
外公外婆带着孩子,虽然对他很好,但有些育儿理念比较落后。
总是给孩子穿很多,限制了孩子的大运动发育。
也不敢带他去人多的地方,觉得人多病菌也多,对他身体不好。
老人体力差,也就不让孩子跑动,总是圈在家里。
各种东西都不让然然碰,这个嫌脏,那个太重,生怕他伤到自己。
就这样,然然养成了胆小谨慎的性格,新玩具不敢碰,陌生人也不敢说话。
03
到然然2岁时,张瑶把父母和然然都接了回来,准备让他熟悉一下这边的环境,等3岁就上幼儿园。
半年过去了,然然还是只会叫简单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其他话都不会说,体重、身高,也比同龄小朋友低一些。
张瑶觉得不对劲,带然然看了医生。
结果,医生诊断是轻微自闭+发育迟缓。
不算很严重,需要父母多多陪伴,搭配饮食合理,加强锻炼。
然然不会说话的问题,在另一个医生那里找到了答案。
医生说,然然什么话都能听懂,心智没有问题,只是说不出来,需要做一段时间的口腔肌肉训练,掌握了正确发声的方法,说话就很简单了。
04
果然,大概训练了一个月,然然就从“小哑巴”变成了“小话痨”。
一般孩子都是两个字、三个字开始,慢慢发展到说短句子、长句子,然然直接从“爸爸妈妈”跳跃到了“我要喝水”“今天去公园玩”这个阶段。
张瑶放下心来,觉得3岁入园没有问题了,没想到又出现了新的状况。
然然开始每天“不要不要”,否定所有人的所有话。
爸爸喊“然然吃饭了”,他就回“然然不要吃饭!”
妈妈说“妈妈去上班了,然然再见”,他就回答“妈妈不要上班!”
外婆带然然从公园回来,跟妈妈讲“然然今天玩得可开心了”,他就抗议“然然不开心!”
实际上,然然饭也吃,妈妈上班走了也不哭,在公园乐得哈哈笑,但他就是口头上要反对人。
张瑶又陷入了苦恼,这孩子怎么难带?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关键是父母要用对方法。
一,孩子最好带在父母身边
父母都要工作,最好请老人住过来,白天老人带孩子,晚上父母带。
这样,老人带孩子的一些落后方法,父母可以及时纠正。
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是依赖父母的。
不要以为他是几个月的小婴儿,还不记事,就可以让老人带回老家,长时间和父母分离。
孩子不会说话,但心里其实会落下伤痕。
尤其,断奶的时候不要母婴分离。
原本,母乳是宝宝唯一的食物,妈妈是他心中仅有的依靠。
忽然强制母婴隔离,会让宝宝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和恐惧感。
在妈妈陪伴下的断奶,宝宝可以逐渐明白,我只是要换一种食物,而不是被妈妈遗弃。
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步调
然然长得瘦小,外公外婆有时候为了鼓励他,会对他说:
“你看弟弟比你还小,但是比你高比你胖。”
他们本是一番好心,但然然听了这话都会不开心。
小小年纪的他,也会被期许之中的失望所伤害。
很多时候,高矮胖瘦是不由我们自己做主的,何况然然只是个3岁的孩子,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高体重。
老人希望他长高是为他好,但也不要过于心急,更不该用这样的语气跟孩子说话,这只会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情绪中。
三,允许孩子表达自我
然然现在的“不要不要”,其实是他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
他们希望通过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爸爸妈妈不用太过担心,毕竟,他们只是口头反对,行动上还是比较乖的。
如果行动也在叛逆,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好办法:
故意把话反着说。
孩子不肯吃早饭,就跟他说“然然要饿着肚子”,孩子马上就会反驳“然然不要饿肚子”。
2-3岁的孩子,都有这样一个“叛逆期”,父母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提出不同意见,才能更好地帮他们建立自信心。
也不用太过焦虑,一两年时间很快过去,孩子还会变成那个懂事的小天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7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