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白露,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代表孟秋结束和仲秋到来,意味着秋季真正来临。
常说「处暑十八盆,白露不露身」,白露时节气温始降、日照渐减、绵雨开始,稍不注意便会着凉感冒。
适时养生才得以天人和谐,白露时节该如何养生才能安然度过「多事之秋」?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夏季阳气达一年之最,到了白露节气,阴气则逐渐加重,此时保暖是养生的首要原则。
01、撤凉席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该撤凉席了。
不少人坚信「春捂秋冻」,认为秋天睡凉席是遵循了秋冻的养生原则,但中医认为秋冻要有度,不冻头足腹。
头足腹是喜暖怕寒的部位,冻着了会损伤阳气引发疾病。
中医说「头为诸阳之汇」,头部汇集人体的手足阳经,头部冻着体内阳气会走散,导致阴阳失衡;
肚脐背部表皮最薄且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稍不注意寒气易经肚脐后背入侵人体;寒气入侵肠胃,可引发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不适;积聚小腹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足部分布人体 6 条重要经脉,远离心脏且血液循环不畅,若受寒易使身体寒冷,所以「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寒从脚起,热从头散」并非毫无道理。
02、薄衣御寒、秋冻有度
养生学素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即白露节气过后,不能赤膊露体,要适时添衣御寒。可循序渐进早晚添加一件薄外套,但不可过厚,否则毛孔受热开放,寒气便有机侵入体内。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应以自身稍感凉意、无寒颤和打喷嚏为宜,注意体质较弱人群以及患心脑血管的老年人均不适宜「秋冻」。
03、盖薄被
睡觉踢被子是无法控制的事情,但秋季转凉夜晚踢被易受寒。
不妨选一床厚度适中的被子,盖好腹部和脚部,一觉睡到自然醒。
早睡早起,增强运动
白露是炎夏向凉爽的过渡,此时冷暖交替,空气宜人,最适宜进行户外锻炼和早睡早起。
01、加强锻炼
秋天运动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增强免疫力以防秋寒,但不可出大汗,微汗即可,否则易伤津液而加重秋燥。
老年人以散步、打太极、自我按摩等柔和缓慢运动为主;中青年以跑步、游泳、爬山、打球等有氧运动为主。
若晨起外出锻炼,忌空腹或食过饱,外出前可适当增衣,活动后再适当减衣。
02、早睡早起
秋季早睡可养心血,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机会,还能使你提前觉醒,精力充沛,避免秋乏。
温热润燥饮食,以免燥邪伤人
白露后气温多变,易伤风感冒或致旧病复发。若再贪食寒凉,则使脾胃机能紊乱,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者应多加注意。
01、滋阴润肺
白露过后风燥盛行首侵袭肺及肺所主之地,若稍不注意感染风寒,便可引发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咳嗽、肺炎、支气管炎等。
因此要多喝水,或是多喝蜂蜜水滋润,增加无花果、枇杷、百合等食物的摄入以滋阴润肺。
02、少辛增酸
「少辛增酸」饮食能避免肺火太盛而伤肝,可多食苹果、葡萄、柚子、山楂等时令水果;芋头、山药、莲子、鸡肉、猪肉、牛肉、鸽子、鸭、栗子等宣肺、化痰润燥、滋阴益气的蔬菜肉类。
03、健脾胃、补中气
南方地区湿热天气易使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不妨吃性温的食物:粳米,莲子、芡实等健脾胃、补中气。
或选择凉而不寒、不伤阴耗阴的滋补药物煲汤、做菜,如百合、沙参、玉竹、桑叶、杏仁、枇杷叶、白果等。
暖寒交替之际最易生病,因此白露时节一定要注意养生,适时调整起居饮食。别忘了提醒父母长辈们注意保暖,适时添衣~你的关心更暖心~
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诉我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8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