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津京
当家的少帅,做了一个决定。
提起少帅,世人皆知张学良。
而让他从一个纨绔子弟转型成一名合格军人的,是他在保定陆军学院学习经历。说来有意思,张学良的入学考试很受照顾,军校老师还安排人陪考递答案。
事后,张作霖得知“小六子”是这么上的军校勃然大怒,差点拔枪。电视剧《少帅》演到这里,张作霖有句台词告诫张学良。他说:
“小六子,你要记住: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后来证明,这句话张学良听进去了。
鲁冠球之子
类似的话,鲁伟鼎也听进去了。
当下中国,能称得起少帅的不多,他绝对算其中之一。而作为万向集团的当家人和鲁冠球事业的继承者,更多的时候他很在意自己的身份。
但其实轻的时候,他跟张学良一样都很喜欢玩,尤其喜欢刺激的飙车。
上世纪80年代末,鲁冠球刚刚解决万向公司的产权问题,事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而作为当地首富公子的鲁伟鼎,在父亲忙于事业而疏于家庭的状况下,一门心思就是个玩。
有时候,玩出圈了,就会引来关注。
高中生鲁伟鼎也一样。
据很多人回忆,那时候的鲁伟鼎喜欢上了赛车。他自己也说过,最喜欢摩托车,而且动不动就在马路上飙车100多公里的高速。
直到,被父亲鲁冠球在回家路上碰到了,鲁伟鼎的飙车生涯才告一段落。
他被骂了一顿。
而鲁冠球想的却是,如何让游手好闲的小儿子“浪子回头”。
他决定,言传身教。
于是,高中还没毕业的鲁伟鼎在一次跟父亲长谈后,先是被送到新加坡学习管理。
在首都机场,也许是舔犊情深,鲁冠球拍了拍鲁伟鼎肩膀,说了句:
别给我丢脸。
这句话,后来被鲁伟鼎多次提及。
半年后回国的鲁伟鼎,并没有觉得轻松许多。因为,父亲鲁冠球给他定了很多功课。核心就是进入万向集团基层熟悉业务。
而鲁冠球则给公司办公室下命令,在给鲁伟鼎登记的时候将姓去掉,只登记名字,为的就是好让他在公司基层轮岗。
据说,几乎万向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岗,鲁冠球都让自己的儿子经历过,而且每个岗位都必须做满3个月。
每天下班,鲁伟鼎还要赶到鲁冠球办公室,聆听父亲对当日公司业务和情况的分析,并帮忙整理资料。
鲁伟鼎也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对于企业管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他曾对友人说过:“相比较飙车,我现在觉得企业管理是一个更加刺激的事”。
总裁实习生
基层轮岗的日子,鲁伟鼎干了近两年。
现在看,他干得还不错。那些跟着鲁冠球打天下的老臣,都对鲁伟鼎的工作赞不绝口。
鲁冠球觉得,是时候给他压一压担子了。
1992年,鲁冠球在杭州万向节总厂基础上组建万向集团,并大举实施了组织机构改革。
当年7月,在一次万向集团工作会上,细心的人们发现集团增加了一个年轻的总经理助理。
那时候,本应年轻气盛的鲁伟鼎在经过两年来父亲的言传身教,已经深得鲁冠球行事风格的个中三昧,显得内敛而稳重。
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觉得,他做事很可靠。
而他自己仍然没公开鲁冠球儿子的身份,在名片上以伟鼎自称。
这一年,鲁伟鼎21岁。
1992年底,他就被推举到了集团副总经理的位子上,主管集团的金融业务。而当时万向集团最急迫的任务,就是打包上市。
与父亲专注制造业不同的是,鲁伟鼎此时逐渐展现出在商业方面尤其金融资本领域的潜力。
2年后的1994年,万向钱潮的上市以及后来成为万向集团业务三分天下的万向美国公司的创立,这位二十出头的少帅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包括管大源在内的“老臣们”都纷纷举荐,鲁伟鼎最终就任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
实际上25年前,他就已经成为万向集团的“二把手”和事实上的接班人。
随后的五年,鲁伟鼎都陪伴在父亲身边,按父亲的指示多看多做少说,成为那段时间存在感最低的集团领导。
但其实鲁伟鼎也在父亲帮助下提前了解到了集团层面的很多工作,并参与了相关战略的制定。
其中,现在被万向员工熟知的“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和国际化市场”的集团基本战略方针,就是鲁伟鼎和他父亲一起研究制定的。
这个战略沿用至今,未曾改变。
也就是从那时起,总部定战略、定方向,旗下各公司相对独立运作执行,万向集团的格局和管理方法逐渐形成。
当然,虽然这段时间鲁伟鼎几乎成了鲁冠球的影子,但是在更多的场合,谈及自己的儿子,鲁冠球觉得处处都能让他感觉满意。
毕竟,根据鲁冠球规划的接班道路,鲁伟鼎走的那叫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接班人选择每每被人提起的时候,鲁冠球都会骄傲中带着笑表示:
“伟鼎与我比起来,优点是冲劲足,缺点是还有点骄气”。
少帅当家
鲁伟鼎在办公室永远摆放着一张父亲鲁冠球的大照片,而且他曾多次表示很感谢父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
但其实他还是想在父亲规划好的路线外,证明自己真正的能力。
也许是操作万向钱潮上市成功的经历鼓舞了他,鲁伟鼎在做集团“总裁实习生”五年里,千方百计鼓动父亲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1995年,鲁伟鼎升任总裁刚满一年就开始试水金融领域,成立了了深圳万向投资公司。
管大源曾对外表示,在1995年的一场内部会议上,鲁伟鼎对于公司的金融板块发展提出构想,当时给这家新成立的公司的定位就是朝专业化的投资银行发展。
后来这家公司成为日后投资市场上威名赫赫的通联资本。
也许是看到儿子的能力,也许就是想试试他的身手,鲁冠球干脆将金融业务一股脑扔给了鲁伟鼎负责。
这正中鲁伟鼎下怀。
接下来,在不断跟随父亲熟悉并加强制造业板块业务能力的同时,鲁伟鼎越来越多的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金融领域。
1996年成立万向租赁,鲁伟鼎领导万向集团拿下第一张金融牌照;而三年后,第二张金融牌照通惠期货前身万向期货正式成立,鲁伟鼎有了进军金融大干一场的勇气。
可能看到了金融板块发展的潜力,也可能是儿子的努力打动了他,鲁冠球这时候对集团的金融拓展加大了扶持力度。
2001年成立的万向控股,迅速整合了集团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此后,万向集团就形成了老子坐镇传统制造业,儿子在金融市场打拼的局面。
接下来,鲁伟鼎进军金融的动作更为频繁,几乎以一年一张牌照的速度疾行。
鲁伟鼎2003年投资的浙江省工商信托,2007年增资后实现控股并改名为万向信托,成为鲁伟鼎金融帝国的另一块基石。
而鲁伟鼎带领万向控股2004年参股浙商银行,2010年参股浙商基金,也最终解决了银行拍照和基金拍照的问题。
这时候,鲁伟鼎长袖善舞的秉性显露出来,成为其纵横金融圈的有力武器。
不谈他跟马云共同组建的顶级会所江南会,就光跟他在资本市场合作过的大佬就有很多。
其中李兆会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名字。
2004年两人相识于一个饭局,脾气秉性类似,身份背景酷肖的两人,成了跨越年龄无话不说的好友。
之后,几乎可以看到两人在很多起金融投资中共进退,联手主导了多笔大额的金融交易,并曾与德隆、格林柯尔、泛海、安邦以及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等旧豪新贵皆有过招,战绩胜多败少。
尤其是在民生人寿股权争夺战中,李兆会可以说是鲁伟鼎的“恩人”。
虽然在一开始筹建就入股民生人寿,但是鲁伟鼎的万向系一直是与泛海系一起并列第二大股东。
后来,双方在对民生人寿的数次增资中展开较量,局面一直僵持。2010年,李兆会打破了僵局,他将自己手中的股份出让给了鲁伟鼎,成就了万向系在民生人寿的控股地位,也让泛海系彻底承认失败退出。
最后,鲁伟鼎的万向控股以超过6成股权成为民生人寿的绝对控股股东。
2010年6月,来自保监会一纸批复,让 39岁的鲁伟鼎一举成为媒体冠予的“国内最年轻的险企董事长”。
这时开始,人们谈及鲁伟鼎,说的最多的已经不是鲁冠球之子的身份,而是民生人寿董事长。
在这一系列的金融操盘中,鲁伟鼎表现出了商业嗅觉、战略眼光和足够耐心。
尤其是从2002年参与设立到2010年最终拿下民生人寿,前后耗时8年。他的耐心可见一般。
某种意义上说,万向的少帅这时候才是正式登场。
鲁伟鼎之父
2015年之后,鲁冠球因为身体原因,逐渐退出了集团事务性的日常工作。
这时候的少帅,已经成为实际上的万向集团第一人。
除了鲁伟鼎的工作能力外,其利用资本手段为万向打造的严密激励机制,也是让鲁冠球放心交权的核心原因。
“万向经理人发展责任激励会”,就是鲁伟鼎的首创,也成为鲁冠球后期最欣赏的“神来之笔”
具体情况并不明晰,但根据相关披露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鲁家与核心高管、员工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而万向集团每年评选的终身员工,相关支出也来自这个基金会。根据报道显示,终身员工不仅是万向员工的至高荣誉,也意味着当他们退休时可以享受与在职员工同等的收入待遇。
用这个内部基金,鲁伟鼎实现了万向集团真正意义上的利益统一。
真正主政万向之后,鲁伟鼎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原来并行的金融和制造两个产业板块深度融合,形成合力。
产融结合是他在父亲的协助下提出的解决办法。
而后续推出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将父亲造车的执念升级成产业新城规划,都是鲁伟鼎自己执政理念的体现。
但真正让别人记住鲁伟鼎的,是他对父亲事业的坚持。
2018年6月,在父亲鲁冠球去世一周年的时候,鲁伟鼎以上市公司万向三农的资产设立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基金规模达到6亿元,涉及上市公司市值超过45亿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慈善信托基金。
到了今年的7月,鲁冠球又将万向集团公司截止2018年度审计报告的资产,全部捐赠设立鲁冠球万向事业基金。
有消息指出,这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如此大规模的资产进行家族信托的案例,也是中国民营企业从创业到守业转型发展的现代企业传承治理案例。
也许,他想用这种方式,让父亲最放不下的万向集团实现长期存续。
而2019年福布斯富豪榜上,鲁伟鼎家族正式取代鲁冠球家族的位置。这被看作是媒体对鲁伟鼎接班的最大认可。
现在谈及鲁冠球,确实有的媒体会说:他是鲁伟鼎的父亲,万向集团创始人。
而这,可能就是鲁伟鼎最愿意听到的评价。
参考资料:
《鲁伟鼎接班万向,家族企业传承的非典型样本》 彭三客 《财经》
《鲁冠球逝世一周年 鲁伟鼎家族365天谋划了什么》 汤巾 《投资时报》
《鲁冠球千亿帝国继承人:23岁当总裁布局36家上市公司,不愿姓鲁》 AI财经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8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