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是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菜,也是药食同源的一种中草药,民间有许多关于蒲公英的偏方,现在许多中成药中,也仍有蒲公英的成分。
秋季的蒲公英,价值更高!
很多人在开春后,就会出门采摘蒲公英食用,却很少人在秋季去找蒲公英,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时的蒲公英已经老了,不适宜食用。
事实上,这时的蒲公英的营养价值更高。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曾发布过一篇关于蒲公英的论文——《不同采收期蒲公英中功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其中就阐述了秋季蒲公英的好处。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对不同采摘时期的长白山野生蒲公英根和全草中的黄酮、皂苷及总胆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8月中旬采摘的蒲公英全草中黄酮含量最高,达12.78mg/g。其原因可能是由于5-10月份的蒲公英正处于生长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酮不断在叶和茎中累积。到8月中旬蒲公英中活性成分已经累积至顶峰。
8月中旬采摘的蒲公英根中皂苷含量最高,达0.78mg/g,其原因可能是由于4-8月份长白山地带的温度逐渐升高和有效光照时间逐渐延长,使蒲公英中各种有机物质不断累积,其中功效成分的含量(尤其在蒲公英的根部)也在逐渐增加,故8月中旬皂苷的含量达到最高。
秋天经常吃点蒲公英,会有4个惊喜等着你
一:养肝
蒲公英养肝的效果是很好的,尤其是蒲公英根,对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蒲公英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且能增强肝脏再生能力。
二:养胃
蒲公英有清热润胃,清热而不伤胃的特征。
蒲公英对胃溃疡患者有治疗作用,可使幽门螺杆菌转阴,溃疡面愈合、疼痛停止。显著降低动物胃黏膜损伤指数,促进肠胃蠕动,保护肠胃功能。
三:杀菌消炎
蒲公英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堪称重要的"广谱抗菌素"。可辅助预防和缓解感冒症状。
蒲公英也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对乳腺炎、慢性肾炎、肝炎、胃炎、结膜炎、胰腺炎等都有不错的改善作用。
四:提高免疫力
经测定,蒲公英中铜、铁、锰、镁、锌含量均很高,这些人体必须微量元素对体内多种酶具有活化作用,经常食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研究表明,蒲公英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也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这种多糖类物质能刺激机体的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成熟、分化和繁殖,使机体免疫系统恢复平衡,从而消除、吞噬癌细胞,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秋天的蒲公英要怎么用?
秋天的蒲公英确实已经很成熟,直接食用,口感较差。秋天的蒲公英更适宜做成茶饮,秋冬季节,人很容易上火、感冒,出现各种炎症,在秋天将蒲公英采摘回来,制成茶,方便保存,秋冬喝起来方便,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对抗秋冬疾病。
那么,蒲公英茶要怎么制作呢?
第一步:挖取野生蒲公英,在采挖的时候,要尽量采挖没有被污染的野生的蒲公英,这样做出来的茶,才更安全可靠。蒲公英的叶子和根部都采挖回来,因为根部药效作用更佳。
第二步:采挖来的蒲公英叶子和根部分开,然后清洗干净。
第三步:将洗干净的蒲公英叶和根茎用锅蒸上个2-3分钟。
第四步:将蒸好的蒲公英放在太阳下进行晾晒,直到把蒲公英的水分全部晒去。
第五步:这一步非常关键,也就是蒲公英茶和普通晒干的蒲公英的区别所在,将晒干的蒲公英叶和蒲公英根茎分别用热锅炒制,直到炒出茶香为止。放在阴凉通风处。
将炒好的蒲公英茶装在瓶子里,想喝水时,取一些,放在茶杯中,倒入白开水冲泡3-5分钟,就可以喝了。
值得注意的是,蒲公英根药效更好,但也更偏凉性,如果想长期喝,可以采用红茶的工艺发酵一下,制成蒲公英根红茶饮用。
除了单独饮用之外,蒲公英还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饮用:
1、蒲公英+黑苦荞
平时很多人都喝过苦荞茶吧?将蒲公英和黑苦荞混合,搭配成蒲公英黑苦荞茶饮用,更能养护胃部健康。
黑苦荞能够帮助促进消化。一是因为其中含有的膳食纤维能够帮助促进肠胃蠕动,从而促进消化。二是因为黑苦荞中含有的大量的B族维生素本身就有着增进消化,促进生长的效果。
2、蒲公英+山楂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有健胃消食和活血化瘀的功效。
许多妹子经期不正常,出现痛经及各种妇科疾病,用蒲公英泡山楂喝,不仅能消除妇科炎症,还能让经期正常,减少痛苦。
人上了年纪后,血管逐渐老化,血流减慢,蒲公英配山楂喝,能扩张血管,提高血管壁弹性,延缓衰老速度。
秋天的蒲公英虽好,三类人却无福消受
1、脾胃虚寒者
蒲公英性微寒,脾胃虚寒者需慎用,不宜单独饮用,可以加点刺玫花、红枣、姜片等中和寒性后,一起饮用。
2、阴寒证者
蒲公英的寒性用于一些热证的感染,是非常对症。如果是一些阴寒证的感染,没有发热的迹象,病程多较长,病人体质虚弱,此类人群不宜服用蒲公英,否则会加重病情,产生不良反应。
3、过敏者
部分过敏体质的人,喝蒲公英泡水容易出现瘙痒等情况,建议首次喝蒲公英的时候,先少量饮用,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则应停止饮用。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7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