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事实还是污蔑:曹操盗掘梁孝王陵墓并设摸金校尉等盗墓官职的考证

事实还是污蔑:曹操盗掘梁孝王陵墓并设摸金校尉等盗墓官职的考证

建安五年,击败了公孙瓒,据有北方之地的袁绍向南与曹操争夺天下,于官渡与曹操相持。为标榜自己大义在握,师出有名,鼓舞士气,袁绍命幕僚,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作声讨曹操的檄文,史称《为袁绍檄豫州文》,檄文以雄劲之笔法,掷地有声,历数曹操及其父曹嵩、其祖曹腾之罪恶,其中指责曹操有盗发陵墓的恶行: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指责曹操盗墓

这段文字里提到了两件事:

  • 曹操亲自率兵盗掘了西汉梁国诸侯王梁孝王之陵墓,毁坏棺材,将梁孝王的遗骸暴露于外,掠夺了陵墓内的金银财宝。
  • 曹操设立了专门盗墓的官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后来曹操击败袁绍,陈琳被俘,曹操提到檄文一事,也只是责备陈琳不该罪责其父祖:

官渡之战后,曹操责备陈琳不该罪责其父祖

而对于檄文中所指责的盗发梁孝王墓和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诸职并无辩解。

这种态度十分耐人寻味,对于盗墓一事,曹操的不辩解,后人多说是曹操对此事的默认,认为曹操确实盗掘了梁孝王陵墓,并首开了官方专职盗墓机构之先河。

其实,曹操的不辩解,也可以看作胜利者的高姿态,无需就污蔑之词对俘虏和天下人解释。

历史上,曹操是否干过这些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的恶行呢?

曹操是否盗掘了梁孝王陵墓和设置盗墓官职吗?

一、东汉末年惨烈的盗墓风潮

中国自古以来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传统思想,提倡人死后的厚葬,将死者生前的珍爱之物和其它有价值的物品进行陪葬。陪葬的物品越多,价值越高,越体现死者生前的身份和生者对死者的敬重,但这一厚葬风俗,也为觊觎墓中财物的心怀不轨者提供了机会。

官盗盛行:

东汉末年,天灾、瘟疫、战乱,三难并发,使得天下动荡,整个社会陷入崩溃,以至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整个社会都失去了道德和秩序的约束,有兵有势的诸侯军阀为或为了筹集军饷扩充自己实力,或为了一己私欲贪图财宝富贵,在收刮金银、网罗财宝上无所不用其极,人性黑暗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了董卓在面临诸侯讨伐时,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临行时,焚烧了洛阳的宫殿房舍,将洛阳数百万人口强制迁移往长安,并命令吕布盗发洛阳一带的汉朝诸帝和其他皇亲贵族、公卿官宦的陵墓:

董卓派吕布盗发了洛阳一带的陵墓

东吴的孙氏政权也对境内的大型陵墓进行过盗掘。《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裴松之注引《魏晋世语》的记载,东吴孙权派人发掘了汉初长沙王吴芮的陵墓:

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砖于临湘为系坚立庙。

又,清代笔记《广东新语》记载,孙权曾经想要盗掘南越王赵佗的陵墓,但在派遣交州从事吴瑜查访寻找未果后,找到了赵佗后代赵婴齐之墓,于是进行了发掘:

孙权欲寻赵佗墓而不得,掘赵婴齐墓

诸侯军阀们的盗墓,由于其人力充沛、组织性强,多针对王公贵族以及高官豪强的大墓进行破坏性发掘,许多大墓的防盗设施在官盗面前形同虚设,一次发掘即有大量收获。

孙权政权亦盗发了境内许多陵墓

民盗惨烈:

相比于官盗的有组织、有规模,目标范围相对窄,民间的盗墓活动呈现出规模小、频率高、目标范围广等特点,许多寻常人家的墓是民间盗墓贼的主要目标。

据西晋《博物志》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名为李娥的六十岁老妇人病死,埋葬在城外,其邻居知道她家中富裕,于是去盗发其墓,遇到李娥死后复活。

《博物志》又记载,汉末有人盗掘了西汉权臣霍光女婿范明友之墓,发现里面陪葬的一名奴仆还活着。

东晋«搜神记»记载,汉灵帝时,有群盗掘开了汉桓帝嫔妃冯贵人的坟墓,见到尸体如生。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东汉末年有盗墓贼盗掘了一座西汉宫女的坟墓,开棺后发现本应死去多年的宫女竟然还活着。

……

虽然《博物志》、《搜神记》、《太平广记》等书籍多收录神怪故事,上述所记载之事情节离奇荒诞,其历史背景却都是东汉末年,可见汉末猖獗惨烈的盗墓风潮对于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太平广记》记载了许多东汉末年盗墓故事

正是有感东汉末年乱世之中惨烈的盗墓风潮,曹操、曹丕父子都对身后事作出了薄葬的安排。曹操在死前的遗令中要求:

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丕后来在建造自己的陵墓时,也在规定自己身后事的《终制》(即《营寿陵诏》)中感叹道:

曹丕对于汉末盗墓风潮的感叹

并在要求自己的丧葬实行薄葬:

曹丕对自己身后事作出了薄葬的安排

但讽刺的是,尽管曹操在遗命提出了薄葬的要求,但却不能在死后约束后代继部下对于葬礼的具体执行。2009年,考古部门对位于河南安阳的高陵进行发掘研究后,确定了该处为曹操之陵墓,同时,也发现了该陵墓被盗掘的痕迹,并出土了墓中剩余的200多件金、银、玉、石等珍贵文物。可见,曹操对于薄葬的遗命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曹丕出于展示孝道和对曹操皇帝身份的追授,仍然对曹操进行了厚葬,以至于在后世引来了盗墓贼。

河南省安阳市曹操墓出土文物


二、曹操盗墓之说的疑点

陈琳檄文中提到的梁孝王陵墓的主人,系西汉时汉景帝刘启胞弟,梁国王刘武。刘武并非一般的平庸诸侯王。其在七国之乱时死守梁国国都睢阳,令吴、楚叛军久攻不下,保卫了西汉都城长安。由于功盖当世,又是深受窦太后宠爱的幼子,于是刘武对皇帝之位起了觊觎之心,想要在景帝死后继帝位。后来刘武于公元前144年6月患病,不久死去,葬于芒砀山,谥号为孝王。

梁孝王陵墓之所以被盗,系因为陵墓中随葬有大量金银财宝。因刘武在世时,深受窦太后宠爱,被封为梁国王,梁国封地广阔,城市与人口众多,经济繁荣,长年以来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梁孝王陵墓中陪葬有大量黄金

梁孝王死后,朝廷以皇帝规格下葬,大量的金银财宝被陪葬与陵墓,在引起了历朝历代众多盗墓贼的觊觎及盗掘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国家对梁孝王陵墓进行的多次抢救性发掘工作中,还出土了金缕玉衣等大量珍贵文物。梁孝王初下葬时,陪葬财物之丰厚,可见一斑。

梁孝王如此特殊的身份和陵墓,如果以曹操之地位亲临盗掘,一定是轰动天下的大事,但有以下疑点,使得檄文中提到的曹操盗墓之事扑朔迷离。

梁孝王陵墓

其一,刘备、孙权等政敌对曹操盗墓、设官二事只字不提。

按说,盗发梁孝王陵墓和设立盗墓官职,被檄文公诸于众后,一定会轰动天下,对己是尴尬难堪的丑闻,于敌是舆论攻击的口实,政敌们怎么会对这么大的一个污点不加以利用呢?奇怪的是,除了袁绍在大张旗鼓宣传外,曹操其他的朝廷内外敌人均未提到过这两件事。

如果说朝廷内的官员迫于曹操淫威而闭口不言,但刘备、孙权等外部敌人无此顾虑,为什么也只字不提呢?

正史、野史均无记载东吴一方对于陈琳檄文中提到的盗掘梁孝王墓和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之事有何言论。如果说孙权早就存着自立之心,与汉室朝廷无多大感情,对于曹操盗掘梁孝王陵墓毫不在意,又因东吴自己也有盗掘陵墓之事,也不太好指责曹操设立盗墓官职,所以对这两件事只字不提。但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对此事不发一言,就大有问题。

孙权君臣从未评价过曹操盗墓之事

刘备祖上为中山靖王刘胜,刘胜系汉景帝刘启之子,梁孝王为刘启胞弟。梁孝王一脉虽与刘备不同系,却同属一祖。掘其陵墓与掘刘备祖坟性质差不了多少,但正史、野史乃至传说演义,均无记载刘备对此事有何评论。

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在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等人给汉献帝的联名上表中,全文636字,指责曹操的有128字,占全部篇幅的20%,无一字提到曹操盗墓诸事。

刘备自己给汉献帝的上表中,全篇479字,亦无一字提曹操盗墓之事。

公元220年,曹丕废黜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自立为皇帝,次年(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登基前,在蜀汉群臣的劝进表中,对曹操的指控也无一字提到上述盗墓诸事。

作为“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死敌,如果曹操确有盗掘梁孝王墓一事,刘备不应放过这一滔天罪状,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大书特书,以从舆论上证明曹操“实乃汉贼”,进而剥夺曹操政治上的正当性。但蜀汉一方无任何人提一字,只有一种可能,即曹操盗掘梁孝王陵墓一事为陈琳檄文杜撰,刘备的蜀汉一方不会拿杜撰的事评击曹操,在舆论上徒增笑柄。

刘备之蜀汉对于曹操盗墓之事未置一词

其二,“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品秩颇高,但正史无记载

中郎将一职为秦时初设,西汉时为统领皇宫禁军侍卫的将领,至东汉末年,中郎将一职不再限于禁军侍卫统领,凡统军将领皆可加封此官。至于中郎将的品秩等级,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中郎将品秩较高,非一般人可封赏

“石”为汉代官职品秩单位,二千石为一个阶级,其中又分为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级,比二千石即低于、次于二千石之意。

可见,中郎将为品秩仅次于郡太守的中级军官职务。从以下担任中郎将的东汉末年人物来看,凡担任中郎将一职的,都非无名之辈:

  • 诸葛亮:军师中郎将
  • 庞统:军师中郎将
  • 徐庶:右中郎将
  • 曹丕:五官中郎将
  • 张郃:宁国中郎将
  • 周瑜:建军中郎将
  • 吕蒙:横野中郎将
  • 蒋钦:讨越中郎将

......

刘备称汉中王时,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校尉一职也为秦代设立,两汉时期为主管京畿卫戍军队的将领。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积有战功的军人越来越多,校尉与将军、中郎将等军职广泛加封,它们之间的等级高低顺序为将军高于中郎将,中郎将高于校尉。

以下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担任过校尉官职的人物,都是非常之人:

  • 曹操:典军校尉
  • 袁绍:中军校尉
  • 法正:军议校尉
  • 费祎:昭信校尉
  • 孙策:怀义校尉
  • 孙权:奉业校尉
  • 鲁肃:奋武校尉

......

能够担任校尉一职的,同样也是能够史上留名的著名人物。

赤壁之战时的鲁肃为奋武校尉

由此可知,能够担任中郎将和校尉之职的,都非泛泛之辈,如果曹操真的设立了两个专职盗墓的中郎将和校尉,则担任该职之人必定史上留名,但陈琳檄文中仅说曹操设立了这两个官职,却并未说明担任该官职的为何人。如果说因盗墓而设的官职,任职之人羞于扬名,故不得知。但这里又产生两个疑点:一是曹操命人担任这两个官职,必然不是随意指派,不管是由军中人员还是草莽之士充任,必定是能够正常出入曹操军营而不被防范之人,这样的人不被人认识不可能的。二是曹操如果亲自带领军队大规模发掘陵墓,则具体实施的必然不是“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少数人员,而是大队人马出动,这种情况下想要隐瞒姓名也是不可能的事。檄文都能得知这两个专职盗墓的职务存在,又如何不知道任职人员姓名?

而据史册所载,确实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两个专职盗墓官职的,系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前废帝刘子业所设。刘子业于书中(大概也是陈琳檄文)​得知曹操设立盗墓官职一说,于是学着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二官,分别由建安郡人王休仁、山阳郡人王休祐担任。这是史上有确凿记载的盗墓官职及人员姓名。

南朝刘宋皇帝刘子业是有确实记载设置盗墓官职的第一人

其三、陈琳当时作为曹操敌对方的一员,文中所言是否客观可信?

如前所述,既然与曹操同处一个时代的政敌刘备、孙权等人都对曹操盗掘梁孝王陵墓、设立盗墓官职一事不置一词。历朝历代的正史和野史等史册也无记载所谓“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诸盗墓官职到底为曹魏一方的何人所任。那么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下,陈琳这篇檄文到底有多大可信性。

陈琳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文章以文笔雄壮、大气磅礴著称。陈琳曾先后为何进主簿、袁绍幕僚、曹操司空,历经三主,所写作品多为政治性质,说明他在建功立业方面是有所追求的。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时,正是官渡之战初期,两军相持不下,袁绍急欲提振士气,争取舆论。

檄文中,除对于盗墓的指控外,所举其他事,如曹操诛九江太守边让、杀议郎赵彦、将太尉杨彪下狱等,都是确凿之事,为实。而指责曹操“好乱乐祸”、“五毒俱至”、“贪残虐烈无道”,则为立场对立的溢恶之词,为虚。文章虚实结合,洋洋洒洒,掷地有声,让人读来顿生对曹操的恶感。

陈琳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为袁绍幕僚

而后来,曹操在战胜袁绍俘获陈琳,责备其在檄文中不该罪及其父祖时,陈琳答之:“矢在弦上,不可不发其言语尽显无奈之情。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点值得思考之处:

一是陈琳为袁绍作檄文,并非陈琳自己主动意愿,而是主上命令,不得不从。陈琳作此文时,未必没有袁绍及其幕僚的参与,袁绍等人更是不会说曹操的什么好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保证文中所有内容都是客观真实?

二是陈琳作为袁绍的幕僚,要在檄文中对主上的敌人进行舆论攻击,自然要极尽贬低抹黑之事。而东汉末年惨烈的盗墓风潮,是有伤天和,严重违反道德伦理之事,引用至曹操身上,可谓再好不过。文中前面先是指控了曹操杀害和禁锢边让、杨彪等人诸多真实事件,读来义愤填膺之际,谁又会怀疑曹操盗墓之事的真伪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陈琳作为曹操敌人的一方,其檄文声讨之言乃虚实结合,对于指控曹操盗墓之事是否真实,是有值得商榷之处。

官渡之战时的袁绍

由于《三国演义》的流行,作者罗贯中的尊刘抑曹思想也广泛影响了很多人,以至于许多人谈及曹操,多以戏曲中的白脸奸臣形象为脸谱化。我们抛开演义小说的影响,从严肃的历史角度来看待陈琳檄文中所言曹操盗墓一事,不能以“别人都做过,你也一定做过”的先入为主的态度来看待曹操,单凭政敌的一篇檄文就来断定曹操一定做过这些事。

在当时乱世之中,道德和秩序都失去了约束力的前提下,空谈道德良心只是虚幻,只有壮大实力才是现实,诸侯豪强行事越发肆无忌惮,盗掘陵墓既无有司惩治,也无良心压力,正是他们搜刮财宝,充实军资的重要手段。而根据前面诸多史料和逻辑分析来看,曹操对于官盗其他陵墓之事或许有之,但盗掘梁孝王陵墓和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诸官职之事,则未必是其所为。


参考史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裴松之注引

《后汉书·董卓列传》

《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裴松之注引

《广东新语》

《博物志》

《搜神记》

《太平广记》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史记·梁孝王世家》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

《汉书·百官公卿表》

本文为长史如歌原创,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通知后定当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7393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