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是人们通过跨期交易,把未来的资源借到现在来用。任何人要借用未来的资源,都只能来自其他人当下的储蓄。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
由于明天存在风险,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今天消费,这就是“不耐”。要想人们延后消费,必须要有利息补偿
2019年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在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由各报价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方式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根据报价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并发布,为银行新发放贷款提供定价参考,带动贷款实际利率水平进一步降低。
这一消息被媒体广泛地解读为“降低贷款利率”。
缓解融资难、降低贷款利率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利率市场化的程度,放宽民间金融,减少金融交易费用。因为,交易费用必然会体现在融资成本里。本次利率报价机制的改革,的确是朝向利率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有利于降低贷款利率。
但是贷款利率最终要大幅降低,还得靠人们的储蓄,这是降低贷款利率的第二条途径。
由于明天存在风险,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今天消费,这就是“不耐”。要想人们延后消费,必须要有利息补偿。
经济学家费雪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利息来自“不耐”。例子说,企业家雇工人种树,每棵树支付给每位工人5美元,而树长成以后,可以卖10美元,这是不是企业家对工人的剥削?费雪回答,不是的。工人完全可以自己为自己种树,并且等待树长成,得到10美元,但代价是,工人在等待的这些年里,不能用那5美元。工人之所以愿意拿5美元工资为别人种树,是因为他的“不耐”,他要提前使用那5美元。企业家能多获得5美元的收益,是因为他忍受了多年的“不耐”。那5美元的收益,就是利息。
贷款是人们通过跨期交易,把未来的资源借到现在来用。任何人要借用未来的资源,都只能来自其他人当下的储蓄。
从整个市场来看,平均利率由无数人的“不耐”形成。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水平越低,人们的“不耐”越高。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人们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就只能把资源更多地用于当前消费,以维持当前的生存。在原始社会,人们几乎天天吃干花净,多活一天算一天,不耐极高,故而如果一个人穿越到原始社会,如果他想向原始人借贷,估计要面临80%、90%甚至超过100%的利率。
一个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越低,人们的“不耐”也会越高,利率也就越高。因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普遍地产生更具确定性的高回报,从而使得人们降低不耐,更愿意为明天储蓄。
主流经济学界的很多学者,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人储蓄率太高,使得厂家的销路不畅,影响了经济发展,所以他们出了各种“刺激消费”的主意。但其实,储蓄率降低,就会提高利率,企业融资就会变难。刺激消费是容易的,但鼓励储蓄并不容易。因为,鼓励储蓄需要克服观念阻力,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
2010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达到峰值51.2%,随后逐渐回落。据IMF预测,在2022年之前,中国国民储蓄率将持续下降至接近40%的水平。居民储蓄率方面,2012-2017年短短五年期间,居民储蓄率下滑近半。这反映出,人们的“不耐”明显上升。
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跟中国人储蓄率的明显下滑、不耐的明显升高有关。很多学者没看到这一原因,却总是寄希望于宽松货币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实际上,利率并不取决于纸钞的数量,因为扩大纸钞的数量并没有伴随着人们真实储蓄的增加。相反,宽松货币的确会使某些企业受益,但也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不耐”,使得普遍的融资成本上升。
所以,要大幅缓解企业融资难,除了加快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还必须摆脱用扩大钞票的数量来降低利率的错误思想。一般认为,要降低融资成本来支持实体经济,但其实,另一个思路是,如果加快市场化改革,大力改善实体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们对未来有高回报的稳定预期,自然就会增加储蓄,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自然就会得到降低。
(作者系经济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邓新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