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育儿干货分享第4天,欢迎加关注我!
昨天我们讲了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补充"心理营养"。说到年龄段,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就是"敏感期"。这个概念大约60年前在欧洲生态学界起源,之后由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引入到教育领域,指的是儿童在特定的时期有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发展很快。
在孩子0-6岁期间,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敏感期,光是被普遍关注的、重要的,就有语言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追求完美敏感期、性别敏感期、身份敏感期等上十个。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提醒大家三点:
1.不要过于焦虑或自责
我们第一次做父母(哪怕第二次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忽略或错过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实在太正常了。能把一切贯彻始终的父母,不说万里挑一,至少也是百里挑一,而且一部分还用力过度效果欠佳。
另外,敏感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比如语言敏感期的时间线就跨越0-6岁,迟一点也没有决定性影响。就算你的孩子已经过了6岁,在12岁之前,都还有机会补救。
2.补救的前提是父母心态宽和
一个11个月宝宝,如果生理营养足够,父母加以引导,就能学会走路。如果父母这时候没有帮助他,放心,再过3、4个月,他也能学会。用这个例子来类比,你可能比较容易理解:错过敏感期,可以补救,关键在于父母不要焦虑,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心态要放宽。
比如2-3岁的孩子会经历秩序敏感期——玩具要按他的规矩摆放、饮料一定要喝某一瓶换其他的就不行、一定要自己开门如果你代开了他要求关掉重来。小孩子嘛,我们还可以容忍,如果换成一个7岁的孩子再出现这些"怪癖",父母就没那么多耐心,估计就是一顿批了。所以,6-12岁的孩子要补充发展敏感期,其实父母不用刻意做太多,给他空间,给他包容和爱就行。
3. 接受个体差异
有的时候,孩子的某方面发展可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也许不是错过敏感期,而是个体有差异。就像一朵康乃馨,你再怎么精心护理,也不会像玫瑰那么芳香四溢。
所以,请父母仔细地观察、客观地分析、相应地处理,让孩子长成最大、最美、最好的康乃馨,也是很好的。
感谢你的聆听,明天我们聊一聊《为什么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关注【家庭治疗师兰娘娘】,每日分享育儿干货,定期推荐教育书单、视频、音频等资源。欢迎评价留言,交流讨论。您的每条留言我都会认真回复,您的每个观点我都会认听取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3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