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地位崇高,自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后基本都是总司令。但是凭什么是朱德,而不是其他人是总司令,大部分人并不是真正了解的。其实,朱德也并不是一开始这样的。对朱德的认识其实有个很长的过程。
一,朱德围着地球转了一个圈才入了党。
朱德在入党之前当过滇军的准将旅长。可以说他当时已经功成名就,拥有的财富也算不错了,按照现在的话说,朱德已经实现财富自由,无欲无求了。可是当他认准了共产党,决心为其奉献终身的时候,立马行动,放弃已经拥有的荣华富贵,重起炉灶,去找党组织,这种为国为民宁愿放弃所有的大公无私精神真是叫人服气。
各位且看看朱德年轻时候的照片,与后来的形象截然不同。
更叫人服气的是,已经中年,40多岁的朱德为了理想,心甘情愿的接受后辈小年轻的领导,没有怨言。
1922年8月,朱德千里迢迢赶到上海,找到陈独秀,提出加入共产党的要求。陈独秀宛然拒绝了。事后,陈独秀跟身边人说起这件事,他说,我们党怎么可能让一个军阀参加。这显示了陈独秀一贯的傲慢与偏见。
朱德见在国内无法入党,就通过各种关系,打听到中国共产党有个旅欧支部设在法国。就与孙炳文约定一起从上海出发去法国,争取在法国加入共产党 。到了马赛,打听到旅欧支部的负责人是张申府,周恩来。可惜,当朱德到达法国时,周恩来他们却去了德国,朱德又扑了个空。朱德不甘心,又追去了德国,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入了党。
朱德入党是在共产党的困难时期,又辗转万里,这也是够艰辛的了。也可见朱德对党的信念是多么的执着,这种经历朱德是党内独一份的。
在德国期间,朱德正式系统的学习了共产党的理论知识,全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立下了终身为党服务的誓言。
朱德用一生真正的践行了他的诺言。
二,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但其实只是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边缘人物。
南昌起义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朱德也确实参加了南昌起义,但是,他的地位远没有后来那么重要。
南昌起义时:总前委书记是周恩来,前委委员有张国焘,李立三,叶挺,贺龙,刘伯承,聂荣臻等。甚至连郭沫若都是前委委员,但朱德不是。指挥起义的核心领导层并没有朱德,可以说,朱德在南昌起义还只是一个打酱油的边缘人物。
南昌起义当晚朱德的任务,主要是利用朱德积累下的人脉,关系,威望。用宴请,打牌,聊天等各种手段,拖住滇军的两个团长,以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
周恩来曾经说过,朱德同志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并没有说朱德同志是一个很好的将领。陈毅也说,朱德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是面子上过不去,尊敬他是一个老同志而已。
确实,此时领导起义的周恩来才29岁,叶挺才31岁,即使出生于1892年的刘伯承也才35岁。此时的朱德已经41岁。用现在的话来说已经产生了代沟,放到现在,很多工厂已经不要了,超过35岁了,中年油腻男啊。是遭嫌弃的年纪了。说真的,德高望重的朱德在我们一般人心目中也只是德高望重,对他的功劳,地位,能力茫茫然无知的。但是,朱德并不以为意,认真执行他的工作。
朱德当时处境尴尬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朱德基本是一个光杆司令,没有基本的参战部队。
当时的起义主力是十一军和二十军,十一军辖8个团,由军长叶挺指挥。二十军辖6个团,是贺龙的部队,由贺龙任军长。朱德任名义上的九军副军长,但当时九军兵力很少,甚至连军长都没有设立。整个九军只有朱德率领的军官教育团三个连,还有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500人不到,只能算一个营,而且大部分人在路中就慢慢的跑掉了。
对于南昌起义的经历,朱德同志自己回忆:
我自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找寻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彭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领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
总之,南昌起义,是朱德地位的低点,威望的低点,当时干的是不那么紧要的工作。即使一起战斗的同志对朱德的认识也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三河坝分兵临危受命,朱德崛起
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兵分两路。主力由周恩来,贺龙 ,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直奔潮汕 ,朱德则带领部分兵力留守当地,阻挡敌军。这就是著名的三河坝分兵。
朱德率领不是主力,当时包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九军教育团,共4000余人。三天三夜的阻击战伤亡很大,完成任务时,竟然只剩下2000余人。
后来遇见溃败下来的二十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带领的200多人,才知道南昌起义主力在潮汕已然失败。后来成为第一大将的粟裕就在这支队伍里面。
说到这次失败,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结经验教训时说:“南昌起义后的主要错误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起义后不该把军队拉走,即使要走,也不应该走得太远,但共产国际却指示起义军一定要南下广东,以占领一个出海口,致使起义军长途跋涉南下,终于因为优势敌兵的围攻而遭到失败。”
在那个时候,能够看清局面,为未来做出完美规划并不多,作为领导人周恩来没有认识到并不奇怪,正因为头脑中没有清晰的方向,才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左右。
在此时,只有创世纪的伟大人物才能看清楚未来。这就是毛泽东。
毛主席1965年曾经对周恩来说:“你领导的那个南昌起义,失败以后,部队往海边撤退,想得到苏联的接济,那是“上海”,不是“上山”,那是错了。”
周恩来马上接过来说,是错了,主席上了井冈山,是正确的。
完成三河坝阻击后,朱德手里已经没剩下多少人了,基本力量就是周士第的第二十五师,还有周邦采的带回来的部分二十四师兵力。然而此时,四面都是敌人,和党也失去了联系,剩下的官兵也精神涣散,对未来非常迷茫。作为临危受命的朱德,大家又没有足够的信心。此时朱德威望还不是那么高。
但是,怎么办呢?其实朱德本身也只是一个党的新兵,在这个危急关头,即使下面的士兵缺乏对他的信任,朱德也必须负起责任,也必须做出决断。
这是一个党的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商量下一次行动的会议上,很多同志受到主力失败的沉重打击,意志消沉。认为潮汕的起义领导都不知去向了,三河坝这点兵力更是不堪一击。到底去哪里才是希望?看不到希望那。
这是一个严峻的时刻。
朱德态度坚决,反对解散队伍,他提出隐蔽出发,向西进,去敌人兵力暂时薄弱的湘南。
茫然无措的队伍无奈暂且相信朱德,听从了他的话。
但三河坝不是最惨的,更惨的还在后头。这就是天心圩。
但朱德的稳重,坚决暂时稳定了混乱的局面。也是朱德威望崛起之始,成为一支军队的主心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至少此时在同志们的心目中朱德已是一棵大树。
四,天心圩整军,奠定朱德崇高威望
朱德稳定局面之后,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军。
在向西行进的过程中,虽然受到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但是,部队总是在山谷小道穿行,形势异常辛苦,但总算摆脱敌军。更加困难的是补给和装备,这是临近冬天的季节,可是官兵仍然穿着单衣,甚至穿着短裤,打着赤脚。在敌人紧追不舍下,根本没有机会筹措粮食,经常饱一餐饿一餐,医疗设备和药品更是奢望。
另一个困难重重的地方在于,此时的军队还没有在百姓心目中树立形象,许多百姓见到朱德率领的队伍,很害怕,马上躲起来。朱德只好身先士卒,做好榜样,给百姓挑水,干活,从细微处入手,才慢慢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后又派人宣扬我党的政策,积极为百姓解决问题。百姓才慢慢接受这支军队,是军队的处境有所好转。
但是。
疾病,饥饿,压力,追兵重重,还是如一座一座的大山压来,压迫的人喘不过气来。
杨至诚上将后来回忆此时的困难说;“每个人都考虑着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到处都是敌人,我们这一支孤军,一没有给养,二无援兵,应当怎么办?该走到哪里去?”
当到了天心圩的时候,部队的状况已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此时的大部分官兵已经绝望了,前途到底在哪里?真的看不到啊!
1927年10月,天心圩。
安远县天心圩,东临会昌、寻乌,西接信丰,北邻赣县,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间的咽喉通道和交通要塞。
绝望的气氛包围了官兵。
各级干部,士兵,无法忍受这种状况,纷纷离队。南昌起义在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三级设立政治指导员。这一体制这时也崩溃了。所有师以上党的领导人均已经离队。只剩下一个团级指导员陈毅。
军事干部也纷纷离队,不仅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离队,七十三团团长钟浩声,七十五团团团长张启图也离开了部队。师团级干部只剩下一个七十四团参谋长王尔琢。
领导干部如此,下面的更加不堪,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带着部下,成群结队,拉着部队公然离开。
部队面临瓦解。
革命的星星之火似乎即刻就可能熄灭。
关键时刻,朱德进行了天心圩整军。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实事求是的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不愿留队的可以回家,发给路费,但武器要留下,那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还是希望大家都留队,我是不走的,我相信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
停了一会接着说:“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也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朱德的讲话不是那么慷慨激昂,但是,此时的实事求是的讲话还是给予了很多同志的信心。
陈毅后来说:“朱总司令在最暗黑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最低落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就是总司令的伟大。”
什么叫做伟大?
在最低落,最绝望的时候给予人们信念,就是伟大。
什么是力挽狂澜?
在最低落,最绝望的时候恢复人们的信心,重新崛起就是力挽狂澜。
朱德就是一个在关键时刻一个伟大的力挽狂澜的革命者。
朱德讲话之后,陈毅和王尔琢也上去讲话,此时两人已经成为朱德的左膀右臂。也成长为最忠贞的战士。
王尔琢甚至发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
这次整军之后,该走的走了,该留的也留下来了。
通过这次整军,留下来的本来就有很高的觉悟,这下更坚定了革命信念,增强了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军容军貌也焕然一新。军队反而变得更有凝聚力了。
剩下的部队被给改成一个纵队。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下编一个士兵支队,辖三个步兵大队;还有一个特务大队。剩下一门82迫击炮,两挺手提机关枪,两挺重机关枪合编为一个机炮大队。多余下来的的军官编成一个教导队,直属纵队部,共计800人。
这就是此时剩下的全部家底。
这份家底一直拼到与毛主席胜利会师。
五。天心圩整军的历史意义和朱德在军队中的地位。
朱德同志在《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回忆中提到,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他率领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之前,在赣南地区进行了三次整顿,即天心整军、大余整编和上堡整训。这三次整顿,对部队的生存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朱德选集》第359页中写道:我们经过这次整军,部队走向统一团结,纪律性加强了,战斗力提高了,为后期的革命奠定基础。
那么,朱德带领的800人军队有那么重大的意义吗?
当然有。
1.先看看这800人在后来战斗中的地位。
这800人后来出了三大元帅,朱德,陈毅,林彪。
还有最重要的大将粟裕。
这几乎就是日后共产党军队的最能战斗主力。
有时候真是造化弄人,天心圩离队的师长周士第1955年授衔上将,而他手下的七十三团三营七连连长林彪位列元帅第三,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陈毅位列十大元帅第六,七十四团班长位列十大将之首。假如王尔琢不是牺牲太早,恐怕也将位列元帅,或者至少位列大将之列。
这800人更是出了大量的上将,中将,少将,比如前面提到的杨至诚上将。这800人也是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战斗力的核心。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和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就是抗战和打败蒋介石的主力军。
参加井冈山战斗的谭震林大将对此说过: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假如不能保存下来,上了井冈山,而井冈山只有秋收暴动的那一部分力量,很难存在下去。谭震林的这番话玩无疑是对朱德带领这800人上井冈山的意义恰如其分的评价。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的时候,一向不修边幅的毛泽东也非常兴奋,为了表达对朱德的尊敬和期待,特意换下穿习惯的长布衫,找人连夜赶做了一身灰布军装。在见朱德那天难得一见的穿的非常正式,整齐。而且特别高兴,精神非常振奋的去会见大名鼎鼎的朱德。由此,也可见毛主席的重视。
而毛泽东,朱德和后来的彭德怀就成了井冈山根据地仍至后来的中央苏区的三大创立者。这个地位直到解放都没有动摇过,也正是由此时开始,朱德的地位真正稳定下来。
2,朱德通过带领这800人通过不断的战斗,仍至后来的井冈山的战斗建立了非常高的威信。
粟裕回忆,当时朱德带领的队伍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隘口,受到敌人疯狂的阻击。朱德毫不犹豫的亲自率领几个警卫员从灌木丛生的悬崖峭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的在敌人侧面发起攻击:“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惦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此时的朱德在同志们的心中犹如天神。
也正是朱德带领大家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走出困境。
萧克上将回忆到了井冈山时,朱德已经声望很高,甚至部队对朱德有了神秘式的信仰。这种信仰的来源正是朱德在队伍最困难的时候,那种坚定,以及对带领红军将士赢得一次一次的胜利换来的。
3.朱德并不是一个能言善道的人,但是朱德却是游击战理论的极大贡献者之一。也正因为和毛主席的战略战术非常相似,才使朱毛相得益彰。并肩战斗一生。
朱德对游击战争认识很早,在他和川,滇军,和北洋军阀打仗时,他就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游击战的方法。1925年7月他从德国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时候,就主要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的战术。当时接受培训的40多名学员,主要来自法国,苏联,以及罗马尼亚和奥地利的革命者。朱德是队长。有一次,当教官问他回国后怎么打仗,他回答:“我的战法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
这就是游击战的核心的十六字真诀。可见朱德的战法与毛主席的想法多么相似。
天心圩整军之后,朱德向各级指战员传授了这个游击战法,也正是这种战法的成功运用,800人的队伍成功的躲避了敌人的追击,上了井冈山。后来,这种战法也在粟裕等将领的手里运用的出神入化。这样就更加奠定了朱德在军队中的地位。
在打会昌时,朱德指挥二十军第三师进攻会昌东北高地。他首先命令三师教导团团长侯镜如,挑选几十人组成敢死队,追击正向会昌退却的钱大钧部。他向大家动员说:“你们都是不怕死的中华健儿。可是,今天我要求你们一反以前猛冲猛打的方法,只同敌人打心理战。你们要分作数股,分散活动,跟在敌人打冷枪。要弄得敌人吃不下,睡不着,这就是你们的任务。”
侯镜如后来回忆这一段战斗经历说:“会昌战斗中,朱总指挥我们和钱大钧作战,就采用了四面八方打冷枪,扰乱敌人,不让他们休息。这就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
朱德对自己的贡献总是很谦虚,后来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
“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头作用。”
总之,朱德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评价,八一南昌起义队伍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能够保存下来,朱德、陈毅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朱德凭着自己对党的忠诚,对中国未来必胜的信念,在南昌起义后来的军队败退的危难关头,拯救了当时非常稚嫩的军队,又通过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杀出一条血路,成功与毛主席会师。他是军队的力挽狂澜者,也是党的军队的创立者之一,更对游击战争的理论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由此奠定了他在军队中的巨大威望,有了别人无法动摇的地位。他当总司令也是理所当然。实际上,在任何时候,如果战功巨大的彭德怀和林彪,粟裕都没有反对,也就没有任何人反对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