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明铁军的溃败:从戚家军看明朝军队的衰弱,制度落后是关键

大明铁军的溃败:从戚家军看明朝军队的衰弱,制度落后是关键

引言

明朝大军的战斗力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战斗力保持最久的军队,不仅能打,而且一直从开国打到亡国,是打的最久的军队。嘉靖年间,北方鞑靼侵犯我国领土,南方又有倭寇肆虐百姓,此时朝廷面对两方作战困难的情况下,虽然一次次征战都败下阵来,但通过明朝军队的不懈努力还是很快恢复了军队的战斗力。北方有马芳王崇古打得鞑靼,求和接受册封,南有戚继光俞大猷攻至安南万桥山,将南方部分倭寇赶尽杀绝。

朱元璋

著名万历三大战争更是完美胜利,尽管后金重整旗鼓,明朝军队依然拼死抵抗十几年,哪怕最后江山被毁江河沦陷,明朝军队依然可以将如日中天的清王朝打得多次惨败,甚至击杀多名清朝将领。明朝就算到达生命最后的时刻仍然是那个最有骨气的王朝。

戚继光

多方面原因带来的影响

  • 经济上明末军饷的稀缺

相信很多人都认为明末军队溃败的原因是因为明朝将领的指挥不当,加上当时士兵与统帅的相离,导致一些重要作战命令得不到及时传递。抛开这些因素来看,其实明末时期经济的影响也是使得军队在作战时期屡屡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末时期,出现多次小冰期时段,导致当时的农作物产量大减,百姓们都没有粮食可吃,更可况军中战士的温饱问题。所以这也就直接反映军中补给不足而导致战士吃不饱,在这样的条件下,战士怎么可能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呢?

明朝军队

  • 卫所制的影响

明朝初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的建议,在全国建立卫所,控制要害。朱元璋曾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钱。”卫所制的颁布,表明明朝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即使没有百姓们的粮食或者其他帮助,军中也不会出现补给不足的情况。卫所制的发布使得当时的军队负责剿灭元朝的残余势力,巩固边疆领土;百姓们则是安居乐业,劳动耕作。将明朝经济快速提高,以保证国家的正常发展。

朱元璋

明朝末期,朝中的官员体系和政治斗争逐渐腐败,其明初颁布的“卫所制”的性质也随之被改变,原本百姓可以保证自给自足的土地开始被官僚贵族人员吞噬。也就是说相同的粮食产量用于补充军中物资的份额越来越少,这也就形成军中粮食无法养活军队,对于粮食赋税来看,大量土地的收益都被强权贵族给垄断,其收益都放进了这些贵族人的手中。所以,明朝军队在这些权贵人士的压榨之下,造成卫所制的崩溃,后影响到军中的粮食需求及经济需求。

明朝官员

  • 战争的影响

以辽东战争为例,明朝战争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就是明朝没有维护好与蒙古之间的关系,这让后金有机可乘,后金破坏了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友谊。在崇祯皇帝之前,明代的君王都会采用“贿赂”的方式来巴结蒙古,这使得蒙古也愿意与明朝合作成为明朝军队的后备军。直到崇祯继位,他认为这样巴结蒙古有违大明王朝的利益,本来明朝财政收入就不是很乐观,为节省朝廷开支,皇帝遂取消此项政策。这让蒙古非常不满,于是开始和后金相勾结,这就给明朝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我们认为,明朝为了一些金钱而放弃蒙古这个大国,实在是得不偿失。

辽东战争形势图

第二,在战略上,明朝作战犹豫不定。明朝本就有广阔的领土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丰富合理地利用起来,打败后金是非常容易的。比如熊廷弼与袁崇焕,他们在防守辽东时都利用自身的优势而化险为夷,最终击败敌军。这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只要利用好自身有用的资源,是完全可以打败比自己强大的国家。只可惜,明朝指挥将领对战况敌势认识分析不清,有人认为应该主动进攻,有人则认为应该严防死守。加上当时朝廷部分大臣为了迎合有权势的宦官,根本没有分析战争状况,一通乱打,这样的作战即使是精兵也禁不起如此的打击。

袁崇焕

窥一斑而知全豹

戚家军为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军队,其主要将军领导是戚继光。这支军队之所以这么强大,完全得益于主帅戚继光严明的军纪以及职业化的训练,才使得这支军队拥有百战百胜的荣誉称号。万历三十二年,蓟州之变开始,这场兵变的主体就是戚家军,同年十月,由于蓟镇三万士兵长期缺乏军饷,导致士兵群情激动,当时蓟镇总兵官王保将这些戚家军诱骗至演武场杀害,这场兵变死伤戚家军其数量之多。从戚家军的蓟镇之变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明朝朝廷对军队的治理中种种不当的做法。

戚家军

谁能想到,不久前还在朝鲜平定倭寇的战场上厮杀的英雄,却被集体杀害。这场兵变的的表面原因就是“要赏结聚,协增月饷。”也就是说军队亏欠士兵的军饷,士兵聚众闹事。明朝中期的军饷一般是每年18两,宋应昌在职期间,将戚家军的军饷提高将近一倍,达到每年每人43两。而后,在第二次抗击倭寇时,宋应昌被解职,这就使得在此之后,军饷一直没有按时发放,这就为后面的士兵闹事埋祸根。

宋应昌

兵变背后的原因更是让人深思。军中对战士的军饷亏欠问题其实也见怪不怪,在这场兵变原因的背后,其实还牵扯到军中南北之争的问题。戚家军当时有分南兵与北兵,南兵是戚继光从浙江一带招募而来的士兵近二万名,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中,吴惟忠带领蓟镇3700多名南兵征战,且士兵表现出色。朝鲜人在《朝鲜宣祖实录》中评价南兵:“南兵不顾生死,一直向前,吴惟忠之功最高。”但军中统帅李如松为戚家军北军的领导者,他在战后分功上,将南兵冒死打下的功劳全部分给北军。南兵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后军中内部南兵与北兵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这使得后在蓟镇之变中,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生怨恨的北兵军官诱杀,导致戚家军的南兵伤亡众多,这也是兵变的一大原因之一。

吴惟忠

更深的原因就是明朝军队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弊端,明朝军事制度从最开始的军户制到募兵制,这使得朝廷对军队的管理越来越困难,从根源上,与明朝的财政分不开联系。张居正改革后,明朝国库得以充实,但随着三大战争的打响,国库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国库。蓟镇之变从某一方面来讲其实也是对明朝官员、制度、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错误的一个提醒,但这个提醒都被朝廷的官员们忽略掉,这也导致了大明王朝最后不得不走向灭亡的深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65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