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元旦,袁世凯倒行逆施,举行称帝登基大典 ,正式建立年号洪宪的中华帝国(当时原虽然登基称帝,但是也是行的君主立宪制整体)。但是此举遭到北洋系以及革命党人的强烈抗议,不得已于当年3月22日取消帝制。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按理来说,袁去世以后,袁大头也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知道袁大头的,还被人记着,说明袁大头的影响力确实不小。但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袁世凯因为要做皇帝,是在骂声中下台的,为啥后来的民国领导们,还继续使用袁大头呢?
公元君分析主要是有以下3个原因:
1:袁世凯像秦始皇一样统一货币。
清朝灭亡之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
民国之前的货币,主要以“两”计算。在影视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某某人拿出几两几两白银,但是从袁大头开始,不再以“两”计算,而是以“元”计算。这种叫法,有着深远影响,乃至于我们今天用的人民币也说成几元几元。
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北洋政府设立了币制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拟定币制改革方案。民国二年一月十四日,又拟定了币制委员会章程并调整了组成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争论,熊希龄内阁于1914年1月17日(民国三年)提出了银本位制统一币制方案,并且正式开始铸币发行。
2:北洋政府依然是袁世凯的继承者执政。
民国政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北洋政府阶段,以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政客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北伐战争获胜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登上历史舞台。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继任者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冯国璋、曹锟等人,都是袁世凯的门生故吏,这些人像走马灯似的,你干几年,我干几年,忙于战争,无暇想着换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当然,就是有人想换,这些人也不能同意, 主要是他们大多是袁世凯提拔的,出于情感,也不能换。
1928年,国民政府执政中国后,袁大头已经深入人心,老百姓很信任,这个时候再换头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所以整个国民期间,一直都使用袁大头做为货币。
3:发行量巨大和流通地区广泛。
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后,袁大头就开始铸造。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29年,总发行量超过7.5 亿枚。
袁大头按年份来说,有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民国3年版的上方为“中华民国三年”,民国8、9、10年版的为“中华民国*年造,其中民国八年的发行量较少,民国八年即1919年,当时徐世昌当政,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发生在这一年。
发行时,中华民国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因此袁大头发行后全国通用。袁世凯称去世后,中华民国形式上的大体统一也已瓦解,军阀混战、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在经济上也都相互控制和争夺。此时袁大头尚能在全中国大部分地方通行,像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是在使用袁大头的,这对全国大部分地区间的物资交流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建国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对袁大头等价兑换,才让袁大头离开了历时舞台。有趣的是1951年我国还发行过一次袁大头,当时,我国西南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习惯使用“袁大头”作为流通货币,为了尊重民族习惯,争取民族团结,促进统一战线,所以沈阳造币厂于1951年又铸造了一批“袁大头”作为流通货币。
袁大头瞬间扫清了市场上乱七八糟的货币,堪称“良心国货”。袁世凯作为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个人,在货币上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袁世凯本人在1916年就去世了,但是袁大头一直铸造到1951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