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想要养活自己,种田就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透过许多影视作品,我们都能看到民众饱受剥削的惨状。辛辛苦苦耕种一年,经过层层盘剥,到最后,留给自己的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耕地不够用完全可以自己开荒。开垦一块土地似乎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实现自给自足完全不是问题才对。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统治者将土地视为统治的基石,而国家的财政收入几乎都是从农业生产中得来的。
为了限制商业,统治者一度提倡重农抑商的政策。社会地位上,农民的地位也是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士大夫。此外,为了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官府还会对民众进行减免赋税的奖励。既然社会要求民众去开荒,为什么穷人宁愿给地主打工,也不愿意自给自足呢?
成本过高
在现代看来,开荒似乎很简单。找到一块相对平整的土地,通过工具与机械将土质疏松,最后浇水施肥,很容易就搞定了。不过在古代,不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土地的。古人想创业,一点也不轻松。
虽然古时候的人口并不算多,随处可见的都是荒地。但是目力所及的土地,那都是归属帝王的。即便官府允许,那也多是在灾荒时代,才会特别允许人们开垦荒地的。并不是随时都有这样的政策的。
此外,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农民想要开垦荒地的难度也十分高。尤其是,农业对于灌溉的需求十分旺盛。而临近水源的土地早已被开发殆尽。想要保障生产,最主要的就是要保障水源。为此,人们还得先大口井,或者挖出水池,在中间蓄满水。
即便是政策许可,被允许开垦的土地也多为距离水源偏远的土地。而这样的土地,根本就不适应农作物的生长。即便在偏僻之地找到了合适的土地,住处也是个问题。每天不得不徒步数十里前往地里耕种,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再徒步返回,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壮举。若是就近搭个房子,成本也不是农民能够负担的起的。
即便超级幸运,解决了所有的难题,想要从事生产,还得要牛。
要知道,古代是没有拖拉机这种机械的。单纯依靠锄头开垦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耕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价值不菲。
古人想买头牛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要知道,耕牛的价格是随着市场波动的。北宋时期,一头牛的价格约为三贯钱。到了北宋后期,耕牛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0贯钱;到了南宋时期,耕牛的价格更是达到了40贯钱的天价。巅峰时期,一头牛的价值高达100贯。
没有牛,更养不起牛
可能如今的人对当时的货币没有概念,举个例子,大家就能直观的看到差距了。
北宋初期,文官月薪10贯。仁宗时的县令俸禄也不过15贯,这还是最高的。这么看来,就算是官宦人家,想买头牛也够呛。到了耕牛价格的巅峰时期,官员都得不吃不喝好几个月才能换一头牛,更不用提贫穷的民众了。
虽然买不起,只要生逢时,国家管送!
朱元璋在位之际,为了恢复生产,先后4次拨款给民众下发耕牛。到了永乐年间,朱棣更是连配套的生产工具都全套发放。
想想就觉得很幸福?可别大意了,发了牛,你也得养的起才行。
以宋朝为例,宋朝的市场经济空前繁荣,养殖业更是高度发达,即便如此,官府到最后都负担不起养牛的代价。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要知道,牛的力气大,吃的也多。卖头牛要花10贯钱,但是养头牛每个月的草料钱就有1贯,一般人家哪里负担的起。也因此,在当时几户人家合养一头牛那是常有的事。也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单独养一只牛。
苛捐杂税
此前提到,官府鼓励民众开垦荒地,而朝廷也会针对农业提出一些优惠政策。不过这些都是有实效性的,时间一到,该交的钱一毛都少不了。
以仁宗为例,即便爱民如子的他,下面还有包拯主持公道,但是该交的税也丝毫不少。日常生活中几乎方方面面都得缴税,稍有富裕的人就会被抓去服劳役。这也是导致宋朝时期,闹了几百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所在。
虽然明初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国家对农业的优惠简直放宽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甚至还特地减轻了赋税徭役,但是幸福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中后期该来的总会来。官府开始变着法的收税。
弘治年间,东南一带甚至通过“折变”的方式,征收的税务名目就高达50多种,到了万历皇帝年间,税款足足翻了三倍!土地一直都是那么点,赋税却越来越重,如此依赖,交不起税的农民最终只能变卖田产,成了佃户。
富庶的南方尚且如此,北方就更不用提了。同样的生产面积,产出连南方一般都没有,但是税款照收不误,如此一来,地主就会加重从佃户身上的盘剥,转移压力。
总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农民作为社会底层,毫无地位可言。不是人们懒,辛苦开垦出的土地,没收多少粮食,杂七杂八的赋税先来了,如此一来,谁还会开荒啊。
若是古人得知今人的吐槽,只怕他们会驳斥:如今社会这么发达,为什么不自己开公司要给别人打工呢?
引用文献:
- 《山坡羊·潼关怀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