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被误解的忠臣良将,浅谈元末重臣王保保波澜起伏的一生

被误解的忠臣良将,浅谈元末重臣王保保波澜起伏的一生

导读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实力,由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虽然其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在全盛时期依然是世界历史上都十分罕见的军事强国。

元末名将王保保

不过元朝末年的时候,元军的实力却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这里面自然有蒙古士兵进入中原之后生活懈怠,战斗力下挫的原因,同时也和元朝政府的腐败糜烂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在这些将军中,依然有能力超群的存在,那就是被大家称为王保保的扩廓帖木儿。在元朝末年的时候,他的表现左右了元朝政府所处的局势。由于其在负责进攻江淮的时候曾经不顾朝廷的劝阻,执意与元朝其他将领开战,因此有人将其形容为一个有着勃勃野心的乱世枭雄。但实际上这位让朱元璋都十分敬重的敌将对于元王朝一直忠心耿耿,是一位难得的忠臣。

明太祖朱元璋

王保保的发迹之路

王保保原名扩廓帖木儿,是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后来被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关于其为什么叫做王保保一事在历史上众说纷纭。在近代之前,人们一般认为王保保可能本来是一名汉人,后来因为能力超群被蒙古贵族所赏识,才起了一个蒙古名字。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人们在北邙山发现了一座元朝古墓,其墓主人为元代平章赛因赤答忽,而在其墓志铭上明确指出其子名为括廓帖木儿,后来被舅舅收为养子,这就让人们确定了王保保的民族问题。由此可见王保保是地地道道的蒙古贵族,其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汉族名字暂时还没有得到太好的解释。

王保保养父察罕帖木儿

在明确了王保保的民族问题后,就可以忽略掉明代学者对王保保背弃自己民族,投靠敌人的控诉了,这对我们理解其之后的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王保保作为察罕帖木儿的养子,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其对于元朝的政治军事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年轻的时候他就经常跟随自己的养父一起投身到元朝的重要政务之中,并且表现出了不俗的能力。

元朝末年的时候,由于元顺帝的荒淫无道,进一步放大了原本就存在于元朝各地的问题,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严重,而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力也逐渐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各地先后出现了多处农民起义,而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势力最为强盛。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政府并不能组织其军队前往平叛,这让察罕帖木儿感到十分焦虑。

刘福通发起的红巾军起义

于是其便自行组织起了一支义军,在河南河北一带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旷日持久,察罕帖木儿先是收复了重镇汴梁,打击了起义军的发展形势,逼走了强大的刘福通。之后又在山东等地转战多处,招降了起义军首领田丰,中原地区的叛乱基本被他压制了下来。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之中,王保保一直陪伴在察罕帖木儿的身旁,为其征讨叛军的形成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王保保不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在军中树立起了不俗的威望。

年轻的扩廓帖木儿

在招降了田丰之后,察罕帖木儿率领自己的大军包围了益都,希望能够迫使城内的起义军投降。但就在这个时候,之前投降的田丰突然背叛了察罕帖木儿,他让另一名将官王士诚刺杀了察罕帖木儿,之后逃离了军营进入了益都城内。

从田丰的背叛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元军攻打益都城的难度是十分大的,而这也让田丰看到了击败察罕帖木儿的可能性,这才让其作出了叛逃的决定。在察罕帖木儿死后,元朝政府立即授予了王保保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的官职,让其继承察罕之前的官位,王保保也获得了对于大军的直接指挥权。

益都古城墙

相比于自己的养父,王保保在作战的时候会运用更加灵活的战术,由于自己的仇人田丰王士诚还在城中,因此王保保继续了对于益都的围城。与察罕帖木儿不同,王保保在正面进攻久攻不下之后采取了挖掘地道的进攻方式,这让他的军队很快就攻进了益都城之内,与外面的部队里应外合,成功战胜了守军并活捉了田丰和王士诚。王保保也剖出了他们的心肝祭奠了死去的察罕帖木儿。

此战之后,王保保并没有停下自己平叛的脚步,他又带领他的大军一路向东,攻取了被起义军占领的莒州,这也是山东地区的最后一个起义军据点,王保保的胜利也宣告了山东地区重新回归安定,元朝政府的统治也得到了恢复。此事在《明史·扩廓帖木儿传》中有如下记载:

"帅兵围益都,穴地而入,克之。执丰、士诚,剖其心以祭察罕,缚陈猱头等二十余人献阙下。东取莒州,山东地悉定。"

之后王保保便率领自己的军队回到了之前察罕帖木儿的领地山西一带,在那里休养生息。可以说王保保的发迹之路是十分惊艳的,其第一次作为大军的统帅就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这为其之后的传奇生涯开了一个好头。

王保保与太子的复杂关系及其"叛乱"

王保保从山东回来后就一直守在自己的根据地太原一带,但是大同地区被孛罗帖木儿占领,其一直想要吞并察罕帖木儿的领地,并发起了多次进攻,但都是无功而返,这让两人之间产生了很深的敌对情绪。在王保保回到太原之后,也一直与孛罗帖木儿处于对峙状态。

此时元朝中央政府发生了变故,朝臣老的沙和秃坚得罪了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为了活命他们只得出逃,在离开京城之后,他们来到大同投奔孛罗帖木儿,孛罗将他们藏匿了起来。得知此事之后的太子十分不满,便下诏削去孛罗的官职,这将孛罗推到了反叛的道路之上,他立即纠集自己麾下的军队,对大都发起了进攻,并成功进入称重给杀死了丞相搠思监,并自立为左丞相,老的沙,秃坚也得到了极高的官位,孛罗在实际上已经掌控了朝政。

元末权臣孛罗帖木儿

由于之前与老的沙等人有嫌隙,而且叛乱实际上是因自己而起,太子感到十分惊恐,便向一直与孛罗不对付的王保保求援。在接到太子的请求之后,王保保也立即响应了太子的召唤,派出其麾下将领白锁住带领军队前往大都支援,但是在战斗中却被孛罗打败。不过他们还是接出了太子并将其带到了太原。

在第二年王保保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孛罗,先攻下了大同,之后又逐渐接近大都。此时的孛罗在失去大统之后,势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其在朝中的地位也出现了动摇。此时的元顺帝直接下令处死了孛罗及其同党,太子在此之后也回到了都城。

由于王保保立下了大功,其也被授予了左丞相的职位,但是和孛罗不同,王保保对于政治没有太大的热情,鉴于当时江南一带义军四起,王保保便向顺帝请求外出平叛。元顺帝便封其为河南王,让他代替皇太子出征,向南进军平定江淮。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当时江南地区形势复杂,朱元璋刚刚击败了陈友谅,得到了全部楚地,而张士诚则占据着淮东,浙西一带,实力不容小觑。王保保知道这两个对手都不好对付,便暂时在河南驻扎了下来,并向李思齐,张思道等四名镇守关中的将军请求援助。

李思齐在之前察罕平叛的时候也曾经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与察罕同时与起义军作战,而且其年龄也和察罕相仿佛,这让李思齐将王保保视为自己的后辈,因此不愿听从他的调遣,其他几名将军也都有着相似的想法,因此王保保并没有得到他们的帮助。

此时的王保保十分愤怒,于是他让自己的弟弟脱因帖木儿驻守济南,防止明军北上,自己则率领一支大军前往关总地区在,在长安一带和李思齐等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僵持数年也没有分出胜负。这时的元顺帝下令让王保保放弃内战,专心征讨江淮地区。于是王保保决定出其不意占领凤翔,捣毁李思齐的巢穴。其让麾下将领貃高执行这一任务。但是貃高的麾下多是之前孛罗的部曲,对于王保保怀有恨意,因此在行军至卫辉的时候,他们胁迫貃高叛变,攻下了王保保手中的卫辉和彰德,并上疏朝廷叙述王保保的罪行。

后来归顺明朝的李思齐

在得到这封上疏之后,元顺帝免去了王保保左丞相的官位,并让其将自己的军队分给其余将领,王保保在领命之后便退居泽州。不过此时朝廷却对接受命令的王保保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他们让李思齐等人出关,与貃高等人一道进攻王保保,并让其之前的部将关保驻守太原,防止王保保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得知此事的王保保怒不可遏,立即与官军展开了战斗,由于当时东边明军已经迫近大都,李思齐等人见局势不利,就退回了关中,王保保也立即攻下了太原,并将貃高和关保擒杀。

此时的元顺帝大为惊恐,立即将这件事情的责任都推到了太子的头上,并且恢复了王保保的官职。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会纳闷,之前王保保明显是站在太子一边的,为什么此时元顺帝要将责任推到太子的头上呢。

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答腊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太子在其母亲的支持下已经占据了朝中的大权,而且其也有了代替元顺帝登基的念头。在之前太子出奔太原的时候,就有自立为帝的想法,但是被王保保拒绝了。此时的他如果想要取代自己的父亲,就必须要过王保保这一关。而太子深知王保保对于王朝的忠心,因此只能先除掉王保保,再实现自己的野心了。此事在《明史·扩廓帖木儿传》中有如下记载:

"初,太子之奔太原也,欲用唐肃宗灵武故事自立。扩廓不可。及还京师,皇后谕指令以重兵拥太子入城,胁顺帝禅位。"

王保保在元朝末年的表现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王保保这样的做法丝毫不顾全大局,就是想自己割据一方成为枭雄,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名将领在遭遇朝廷背叛的情形下的自保而已,从其之后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对于元朝政府的忠心耿耿。

蒙古第一大将,屡败屡战保全北元政府

在王保保解决太原问题的同时,元大都已经被明军所贡献,而元顺帝也逃到了北方的开平,而此时王保保摒弃前嫌,开始了与明军的长时间对垒。他先是在韩店击败了明军大将汤和,延缓了他们进军山西的脚步。之后王保保又接受了元顺帝的命令北出雁门,开始攻略北平。

被王保保挫败的汤和

此时明军统帅徐达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派人偷袭太原,逼得王保保班师自救。此时王保保麾下的将领马潜已经归降明朝,在一天夜里发动叛乱,王保保军心大乱,他只能带领十八名侍卫北逃,遭遇了其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败。

明军大将军徐达

不过这并没有打击王保保抵抗明军的决心,在回到北方大漠之后,王保保立即重整旗鼓,开始与明军继续作战。在徐达进攻定西的时候,王保保正在围困兰州,徐达立即前往与之交战并取大胜。王保保在战败之后逃往和林,恰逢此时元顺帝驾崩,太子即位,王保保尽释前嫌,表示愿意为其效忠。

明初著名谋士刘基

之后徐达,李文忠等人出兵塞外,打算击溃王保保进而平定北元。此时的王保保虽然之前多次败于徐达,但是却并没有放弃抵抗,其在岭北大败徐达,报了一箭之仇。而明军在此役中伤亡惨重,刘基告诉朱元璋王保保不易对付,要慎重出兵,于是明军便放弃了出塞的打算,北元政府也安定了下来。刘基与朱元璋的对话在《明史·扩廓帖木儿传》中有如下记载:

"刘基尝言于太祖曰:'扩廓未可轻也。'至是帝思其言,谓晋王曰:'吾用兵未尝败北。今诸将自请深入,败于和林,轻信无谋,致多杀士卒,不可不戒。'"

此后王保保和北元皇室一起去到了金山,而他也一直在为北元的建立和恢复贡献着力量,由于其存在,才让明军出于忌惮不敢轻举妄动,他确实称得上北元的肱股之臣。而其屡败屡战的精神更能彰显出其对于元朝政府的一片赤诚之心。

王保保墓

结语

作为元朝末年最出色的军事将领之一,王保保一直背负着与其贡献不相符的负面评价。

  • 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人将其认作汉人,大骂其汉奸行为。
  • 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元大都陷落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救援,还一直在和元朝其他将领内斗。

针对民族问题,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进行了叙述,而第二点其实也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王保保当时所处的形势,那么我们应该可以看出王保保当时由于太子的忌惮,其实是处于朝廷的对立面的,其与其他将领的争斗也只是为了自保,并不能视作其野心勃勃,想要自立的证据。

更何况在元朝灭亡之后,王保保拥有着最强大的兵力,刚好元顺帝也在不久之后驾崩,如果其真的有自立之心的话,当时应该是最好的时机。但是王保保非但没有这么做。还和太子冰释前嫌,尽心竭力帮助北元防守明军的进攻,从他这样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王保保确实是元朝末年难得的有能力的忠臣,绝对称得上朱元璋给予其的"奇男子"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明史·扩廓帖木儿传》

2《元史·顺帝本纪》

3《元史·扩廓帖木儿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389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