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如何辨别忠奸?诸葛亮的话一针见血,帝王心不可测

古代如何辨别忠奸?诸葛亮的话一针见血,帝王心不可测

自古以来朝堂上都是忠奸对立。一国之主拥有多大的权力相对应就有多大的帝王心。古代的皇帝是如何辨别忠奸的,全天下心机boy非皇帝莫属。唐玄宗,明太祖,汉高祖历代王朝中皇帝都有一套,帝王心不可测,他们的思维变化莫测更是让人难以捉摸。

忠奸难辨

明太祖朱元璋出了名乱杀功臣的主,忠奸都难逃朱元璋魔爪。有的人说这就是皇帝一贯套路,典型的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用韩信的话:兔死狗烹,说的就是汉高祖杀功臣的事情,若是没有韩信主持军事,夺天下可能会用更长的时间。从韩信的角度看他是忠臣,作为属下的为主上肝脑涂地,不求大富大贵,只求有福同享,他认为刘邦夺得天下就应该将土地分封给功臣。

名气对他来说还是蛮重要的,少年受辱的境况让他明白权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是功臣刘邦应该给予回报。在刘邦的角度看他是奸臣,白手起家不易,为了防止下属拥兵自重,他不得已的办法镇压有实力的功臣,他认为异性王才是最大的隐患,韩信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要求刘邦封王。身为帝王一人对千人,这个臣子想要封王,那个臣子想要封地,反而开国元勋是最应该防备的。明太祖杀功臣是迫不得已的,一方面是为了后人的江山,一方面是立威。在后人的口中的忠奸,只要是有觊觎之心的都是奸臣。用臭名满天下换来江山稳固。

关系辨忠奸

热播剧中十二时辰中林九郎属下问:如何辨别忠奸?右相:关系。在辨别徐宾身份的时候,右相只说:查他身世,受谁重用,与谁为敌。属下解释到:肉都是一个味道,关键是哪个厨子做的。写诗的人就不一定是开心的,通过只言片语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忠奸,分析之间的关系方可判断一个人的忠奸。

继承人玄宗备受争议,李宪的主动让位,对朝政不闻不问真的只是顾念兄弟情,李隆基曾经提醒李宪,希望还有机会可以交谈,言外之意是皇位是他的,不希望为了权力而互相残杀,利用人道德作为警醒,李宪少年才气过人,对音乐尤为痴迷,怎会甘心屈居人臣,表面上玄宗与之相处融洽,一旦涉及朝政,他就会成为玄宗眼中的奸臣。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

有的人的心思全身写在脸上,对于太宗这样帝王心术极强的人来说,杀兄篡位帽子是摘不掉除了,当时谁能看出他的脸上写着阴谋二字,忍是身为帝王所必须要具备的。忠孝难两全,父亲执政期间,他是开国功勋之臣,在武装政变之后,他就是奸臣。太宗曾经在朝堂上问:作为天下之主,何为明,何为暗?他直接站自己的角度用臣子的话问臣子,怎么做才能区分明智和不明智,魏征回答:主上只管相信大家的智慧,而不是仅凭一面之词。变相的就是在问怎么才能够辨别忠奸。朝堂之上冒着生命风险惹怒皇帝的人是忠臣,而一味地顺从则是奸臣。

总结

岳飞在所有人看来是忠臣,秦桧在所有人眼中是南宋著名的奸臣之一。一个被杀英年早逝,一个因病而死。秦桧在皇帝的眼中就是一“忠臣”,皇帝认为秦桧议和替他分忧,而岳飞手握重兵让皇帝忌惮三分,即便是忠臣在皇帝的心中也是“奸臣”,皇帝看中的是利益,秦桧为他争取了利益,而岳飞则是威胁他利益的。世界上忠奸难辩,皇帝在皇权利益看朝臣忠奸,臣子站在自身角度考虑,而观众则是通过一个人的事迹在看待。为什么孔明多次感叹刘备身边贤臣离世,是因为他在用帝王心术看待,若是将来有一天刘备统一天下,依旧会做出“忠奸”之分。

古代如何辨别忠奸?孔明多次叹气表明立场,帝王心不可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24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