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病逝了。
父亲很难过,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故去,人生只剩归途。
直观一场葬礼的感觉并不好受,在场的不少人身体都有些轻微的发抖。死亡,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归宿,。
人们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之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关于你的一切,你的所有痕迹都将被岁月无情的抹去,宇宙何其浩瀚,但再过千百年也不会再有你。还有你最爱的亲人,朋友,喜欢听的DJ,疯狂迷恋的明星…….
归于虚无的恐惧,才是人类对于死亡最直观的看法。
"别害怕" ,我轻声道。死亡也许并不是件坏事。。
1. 死亡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2010年上映过一部电影,《死亡医生》
这部电影第一次揭示了"安乐死"的发展过程。
影片中主人公杰克是密西根州一名饱受争议的医生。他从医数十年来,亲眼看着一名名病人保守病痛的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作为医生,杰克很清楚死亡只不过是人类生理机能的老化与终结,这是一种必须去面对的自然规律。
他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来结束病患们的痛苦——安乐。
在那个年代,这种行为在美国人看来简直是对生命的亵渎。人们疯狂的排斥杰克,怒斥他为"死亡医生"。
法院也传讯他,想要判处他谋杀罪,但杰克早已将每一个被实行安乐死的病人都录了下来。他们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与死亡时那一刹那解脱的愉悦表情,都让法庭上愤怒的人们沉默了下来。
如今,安乐死已被大部分国家所接受。
死亡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当我们经历过病痛,经历过失意,经历过那些足以将我们的肉体或精神蹂躏了一遍又一遍的事之后,便会在它真正到来之际,更加的坦然洒脱,放下执着与纠结,慢慢的走向自己最终的归宿。
1999年,著名的作家巴金病重入院。
在关于病情的交代中他说:"长寿对于我而言是种折磨,我想尽快的结束这种痛苦" 他希望安乐死。
但领导与家人都坚决不同意。
"每一个爱着巴金的人都希望他坚强的活下去。"
巴金的鼻子被插上了长长的胃管,流状的食物一天分六次灌进他的胃里。而插到胃里的胃管也要经常更换,每两个月就要拔出来重新再插一根新的进去。
"那么长的胃管从鼻子直通他的胃,每次换胃管他都呛的满脸通红。"
为了维持呼吸机的正常运转,医生不得不把气管切开。
"不管怎么样,就算昏迷着,但必须得有心跳,这是所有人坚持的事。"
就这样,巴金毫无尊严的被囚禁在病床上六年。
陈丹青在《巴金全传》中说到:"他是那么孤独与难受,他常常说,我要为了别人而活着。"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躲避死亡而毫无尊严的活着。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再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不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 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巴金 《没有神》
2.我们都应乐观的面对死亡
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里治疗》中曾经提到过这么个说法,叫"死亡焦虑",指的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人类对于被遗忘的恐惧,以及看着自己一天天衰老,衰弱的恐惧。这些恐惧使人们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线,将有关死亡的想法全部推到防线之外。
国人们有个很不好的习惯,"讳莫如深"。小时候我们谈论死亡,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麻木。并不是不再害怕死亡,而是有意无意的在回避这个话题。刻意的回避死亡,恰恰会放大死亡所带来的恐惧。
号称"诗歌拿破仑"的英国诗人拜伦,是一个典型的理论派加行动派。
1823年,憎恨压迫与剥削的拜伦亲自前往希腊,领导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但是很不幸,他在沼泽中感染了虐疾。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面对死亡拜伦显的很冷静。
他吩咐随军医生:"别浪费功夫了,我很清楚这是治不好的。我对生命已经没有了遗憾,我将我所有的时间与金钱都奉献给了希腊,现在,我将我自己也给它。"
没有过多的话语,也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的不甘。
当天晚上,拜伦指示仆人:我将最珍贵的东西留在了这个世界,你一定要好好的照顾她。" 那最珍贵的东西是拜伦的女儿。
又过了几个钟头,撑不住的拜伦长叹一声:"我要长眠了。"随后,他一直昏迷不醒,不断地有血从身体里流出来。
凌晨,拜伦与世长辞。
面对死亡,淡然处之,这对于拜伦来说可能恰好是个圆满的结局。他即将开启他下一段长达千年甚至更为久远的传世之旅。
爱因斯坦说:"我已经达到了那种境界,把死亡看成一笔最终要偿还的债。"
是的,爱因斯坦这一生大半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
1955年4月13日,爱因斯坦突然感觉腹部剧痛。专家建议立马进行开刀手术。爱因斯坦只是微笑着摇摇头:"不用了。"
专家经过复查后再次告诫他,他曾经患的主动脉肿瘤会有破裂的危险。爱因斯坦依旧微笑:"那就让它破裂了吧。"
4月18日凌晨,伟大的物理学家,原子之父爱因斯坦病逝于普林斯顿。他在生前曾希望,"不讣告,不立碑,不举行葬礼,火化之后将骨灰洒向海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据传,爱因斯坦在火化时,仅仅只有十二个人前来参加他的告别,而爱因斯坦的骨灰究竟洒向了哪里则永远是个谜。
有人说,勇敢的赴死者是通透世情的,他们以一生照亮了生命,以生命丰富了生活。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生活的意义,为江山点染了色彩。
3.死亡与永生也许只隔着一道墙
知乎上曾经有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死亡与永生的区别
有个段子是这么调侃这个问题的 "谁不想在玩游戏的时候无限续命。但谁又想一直无限循环的玩一个游戏?"
永生与死亡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双方只有一线之隔。
1885年的时候,法国作家雨果病情恶化,朋友瓦格里前去看望他。两人见面后雨果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死了,终于要解脱了。"
"不,你不会死的,你会一直活着,很久很久。"瓦格里安慰道。
"好吧,那我将永远存活在你与人们心中。"雨果一脸平静的看着这位老朋友。
纪伯伦说,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便会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永生与死亡是勇敢的两种高贵表现。
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生命,只能被称呼为怪物。
1993年上映的电影《土拨鼠之日》里,就完美的讲述了永生不死对人的折磨。
在传统的土拨鼠节过去后,主人公发现他陷入了一个永远的循环中,每当他第二天醒来,都是相同的一天:土拨鼠日。这永恒的一天中,永远都是相同的人与事。必然有一个人要在路上相遇,必然有一个人要被汽车撞死。在起初的一段痛不欲生的阶段之后,这个倒霉鬼发现自己即使四处捣乱被关进监狱,即使从十层楼顶跳下去,第二天清晨还是舒舒服服的躺在自己床上,开始又一个熟悉的土拨鼠日。
刚开始的时候主人公得知自己永生不死当然是狂喜的,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主人公开始对日复一日的生活厌倦起来。
这样每天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的生活真的很令人奔溃,就像你的起床铃声,当你设置了一个非常喜欢的音乐作为起床铃声,并连续听了整整一年时,你再听到这个音乐时的第一个反应恐怕是想吐。
而男主则在无限循环的日子里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他这时才明白,永生与死亡其实一样恐怖。
生命的意义在于,人是为了追求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追求生存能够永久的持续而活着。
人这一生只有两个选择"生,或者死。"人类或许没有办法决定出生,但死亡却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伟大的自然规律对于一切而言都是公平的。不要再畏惧死亡,闲暇时找父母聊聊天,陪爱人逛逛街,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才是你现在最应该做的。
别再害怕了, 生老病死,人生之大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