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蜀军诸多著名将领中,唯一没有参见过刘备的人。他受到孔明的赏识,并拜孔明为师。归蜀汉后,由于才德兼备,很受器重。孔明将生平所学,倾囊相授给姜维,姜维本人也很争气,誓当继承孔明老师的遗志,而后才有九伐中原的故事。
当时姜维九伐中原,准备先取阳作为屯粮之所,以图长远之计。不料,邓艾识破姜维之计,大败蜀军,与姜维惺惺相惜的夏侯霸战死阳。姜维只得一面与邓艾相据阳,一面暗遣张翼围攻祁山九寨,邓艾赶来援救祁山,遭到姜维两面夹击,魏军溃败。
就在姜维整顿人马,准备一举攻下祁山之时,蜀主刘禅颁下诏书,命姜维收兵。副将劝姜维,祁山九寨此时已不堪一击,机不可失,姜维沉思许久。此时帐外,众将士踌蹰满志,请求姜维下令出兵,姜维奋而拔剑,正待下令,却接到了第二封诏书,副将催促姜维下令,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姜维缓缓放下手中剑,却说君命不可不遵。
姜维和夏侯霸原本是都是魏国的大将,为何对蜀国表现得如此忠诚?自从姜维被孔明招降,追随孔明以后,姜维感觉孔明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没有私心,是真正站在公天下的立场为普天下的老百姓着想的,所以姜维才会死心塌地为蜀国奋战。
由此可见,很多事情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时间会改变一切,而且时间往往是往坏的方向去变动。从桃园三结义看到此时,随着时光的流逝,是一切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坏?邓艾这些将领,如果和姜维一样,合力拉下司马昭,迎回阿斗好不好呢?实际上,这种想法有点理想化,是经不起考验的,就算真的把司马昭拉下来,让阿斗当天子,然后吴国也来归顺,可阿斗真的能坐稳天下吗?
所以,三国迟迟不能统一,其实就是老天看三国哪一边差不多,都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的君主。老天让这三国打来打去,其实就是告诉这些人反省反省,哪一方把自己改善了,变成其他两国学习的楷模,自然就会变成民心所归,天下也就统一了。可是,他们都没有这样的警觉性,整天只是盲目地打来打去,这是时代的悲剧,所以,一个时代如果没有碰到英明的领导,这个时代的百姓就真的很可怜。
当姜维想一举拿下祁山之时,阿斗又下诏书,姜维考虑许久,他在想什么?他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遵从诏书撤兵。姜维面临这样的两难处境,换着是任何人都要深入思考的,回去固然是很大的挫折,但是再走下去,有没有后援到来?前面的仗能不能打得下去,都是问题,自己真的有把握取胜吗?所以,他思来想去,虽然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但形势所逼,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姜维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姜维当然知道,司马懿当年复职的时候就不听圣命,而是自己主张先去收拾叛军,然后才去长安跟曹睿会合,结果反而得到更大的信任,这是不常见的例子,不是每次都行得通的,而且也要看谁做君主。
阿斗刘禅让姜维撤兵,姜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评估他觉得自己条件够不够,一方面,姜维和阿斗当前的关系不是完全的信任状态,以他跟朝中同事的关系,抗旨挥师北伐到底有利还是有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抉择,姜维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对大环境低头。姜维明白:大势已去,岂可强为?不得不说,姜维是个聪明人,而且又跟随孔明这么长时间,所以他当时的能力应该是很了不得的,但是,连他都感叹大势已去,无法强为,可见他当时的心境是多么凄凉。
人人都想择明君,遇明主,但姜维偏偏碰到这么一个阿斗,又能怎么办?我们后世之所以说,阿斗偏听信小人馋言,最后还是把江山丢掉了,所以人们才会笑他扶不起来。但姜维不能把阿斗杀掉,也不能替阿斗清君侧。即使杀了黄皓,只要阿斗自己不改,还会有别的人乱来,根本没有用。所以姜维只有感叹,大势已去。意思是说,虽然现在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还是不要这样做,不值得。这是对的,因为他为阿斗做这么重大的决定,是不合适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6073.html